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重温嘱托看变化】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让“创新之苗”长成“参天大树”
2019/09/23 20:57  新华报业网  沈峥嵘 叶真  

  【总书记足迹回放】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从镇江驱车近100公里,顶着夜色来到南京市考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取研发工作介绍,不时询问有关情况。在成果展示区,他视察了产研院膜科技技术研究所、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及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了解其工作推进现状、产品性能、市场应用、产业前景等。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慰问省产研院科技工作者,并对他们下一步的工作给予指示。

  “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要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这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时的谆谆嘱托。

  5年来,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江苏省产研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积极践行总书记要求,通过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在集聚国际一流人才、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转移转化技术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广阔前景,改革“试验田”效应日益显现,在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展现勃勃生机,呈现出独特的创新魅力。

  

  5年前殷殷嘱托,至今犹在耳畔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高质量建设创新型省份,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省委、省政府为研究院量身定制了《关于支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在‘科技创新40条’‘人才新政26条’‘科技改革30条’中均设计了专门条款,为省产研院的改革‘试验田’放手去试、大胆去闯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必要条件。”

  9月18日当地时间早晨6时许,正在欧洲出差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接受记者的专访,在谈及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省产研院的情景时依然激动不已、殷殷嘱托犹在耳畔。

  刘庆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既是鞭策,也是指引。他对我们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四个对接’的要求:即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其中,第四个对接的明确要求更是为我们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鼓舞给了我们底气,为我们送来了定心丸。”

  在2014年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那时刚处于起步阶段的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并听取了院长刘韵洁院士就未来网络创新发展情况的汇报。刘院士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未来网络可解决互联网面临的挑战,满足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对采用新的未来网络体系架构如何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给予很大关注,现场引发热烈讨论。

  “刘院士回来后,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现场嘱托与我们每位一线建设者分享。这些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研究院始终扎实推进未来网络建设。其中,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作为我国互联网领域内第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在今年初发布了全球首款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CNOS),大大提升了我国在通信与网络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回想当年,足见这一决策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谭航说。

  

  5年间创新实践,向总书记交上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为江苏省产研院所有一线工作者注入一针“强心剂”,5年来,省产研院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对接”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发挥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在集聚国际资源、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和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深化改革。

  “在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上,江苏省产研院开展了三个层面的探索。”刘庆院长对记者如数家珍:第一,探索“项目经理制”,以一流领军人才组团队搭平台;第二,探索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战略合作,架设对接国际创新资源的桥梁;第三,探索设立JITRI研究员计划,引进拥有创新成果、掌握一流技术的核心骨干力量,“这些年来研究院发展迅速,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视察时,我们的科研人员共有2000人,而现在已增长到6000余人。其中,项目经理目前有90余人,JITRI研究员有100余人。”

  “产学研的转化是世界上共同面对的难题,也被称为‘死亡之谷’。我们就是要填平‘死亡之谷’,做高校院所不适合做、企业又做不了的事,打造技术蓝海,让科学成果之苗长成参天大树。”刘庆说。

  刘庆介绍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实行“一所两制”,即同时拥有在高校院所运行机制下开展高水平创新研究的研究人员和独立法人实体聘用的专职从事二次开发的研究人员,两类人员实行两种管理体制。体制内的科研人员在保留原单位身份和工资的同时,在研究所里还可以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收入。“一所两制”举措的实施,特别是独立法人实体的建设,充分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高校院所研究人员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同时也对高校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教师评价考核机制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江苏省产研院党委书记胡义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省产研院鼓励专业研究所研发团队带技术创业,同时建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攻克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在优化机构运行机制上,省产研院由院本部与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共同构成。我们在研究所中实行混合所有制,把机构所有权‘分田到户’给团队,从而激发研究人员的内在动力,释放创新因子。”

  一组数据显示了成长的加速度:相较于2014年,江苏省产研院专业研究所数量由17家增加到49家,孵化企业数由300家增长到750余家,成果转化由1000项增长到3500项,项目经理从2个增长到到100个,科研人员由2000人增长到6000余人,科技创新成绩斐然。

  胡义东认为:“我们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以成立于2016年9月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为例,研究所工作能够快速打开局面,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的不懈努力。“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新型研发机构,我们深刻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凝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长远规划和扎实工作,我们很有信心,借助江北新区这一发展平台,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省产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骆敏舟对记者说。

  “去年,省委省政府授予我们‘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而我们也是获奖集体中‘最年轻’的一个,我们珍惜荣誉、深感自己肩负的重任,激励我们为江苏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创新第一动力。”刘庆说。

  

  放眼未来,改革永远在路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作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攻坚年,江苏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改革步伐,坚决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省产研院时强调:“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而这句话也同样印刻在江苏省产研院每个人的心中。作为创新型省份的一个缩影,省产研院顺应时代潮流,全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加大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

  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改革永远在路上。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江苏省产研院肩负着服务企业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使命未来。今后,省产研院还将牢牢把握自身定位,有机集合高校和企业的力量,解决经济和科技长期存在的“两张皮”问题。

  提及江苏省产研院未来的发展目标,刘庆自信满满地说:“未来五年内,我们希望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即在创新资源端有60家海外顶尖高校和研发机构、60家国内顶尖高校和研发机构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在创新载体端布局建设60家专业研究所,在创新需求端与省内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共建60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胡义东介绍说:“我们省产研院既要致力于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同时也要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许多高校向我们抛出橄榄枝。目前,我们已与国内近10所双一流高校合作,联合培养面向产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同时我们还与20余所国外顶尖高校紧密合作,设置博士联合培养点。”

  明年3月,江苏省产研院将搬迁至江苏省自贸区南京片区。刘庆说:“希望我们可以用好自贸区的资源,为江苏打造全球顶级的研发资源。”2020年,让我们静待江苏省产研院书写新的“春天的故事”。

  交汇点记者 沈峥嵘 叶真/文 邵丹/摄见习记者 谢诗涵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