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对话创新争先者⑧| 焦新安:科研走出实验室 才能“墙内开花墙外香”
2020/07/13 11:21  交汇点新闻  王拓  

  交汇点讯 近年来,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维护“舌尖上的安全”,农业科学家应当怎么做?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教授领衔的团队瞄准人兽共患病这一重大领域,围绕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畜禽健康养殖等国家重大需求,持续突破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取得了系列重大研究成果。

  记者: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已成为公众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列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工作。那么,您所开展的研究是如何防控人兽共患病菌传播、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

  焦新安:目前,病原菌导致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严重。动物身上有哪些对人类有害的病原菌?在从农场到餐桌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它们会对食品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人兽共患病研究中的“元问题”,都是我们重点聚焦的研究方向。通过团队出色的工作,我们揭示了关于沙门菌、弯曲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流行、传播的一些新规律,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

  历经14年的深入研究,我们针对全产业链的流行病学定量数据匮乏、有效防控新技术及其产品缺乏、全程整体防控新体系亟待建立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从农场到餐桌、覆盖全产业链的食源性病原菌防控关键核心技术。该技术揭示了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在全产业链的定量流行病学新特征,创建了重要食源性病原菌定性、定量快速检测新技术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重要的种质资源菌种库和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库,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禽肉弯曲菌污染对人群风险的定量评估,探明了风险防控的关键点,建立了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实现产品病原菌全程追溯。

  我们还创制了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有效干预技术,利用广谱高效、低毒环保、无残留的复合型消毒剂,有效降低畜禽饲养环境中弯曲菌和沙门菌等90%以上载量,研发出有机酸、低温减菌技术,有效降低肉品生产过程中带菌量90%~98%。

  记者:当前,动物疫病严重危害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400亿元,同时给公共卫生、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您在这一领域作了哪些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什么进展?

  焦新安:畜禽重要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是国家重大需求,这些疫病不仅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带来了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人类疾病。其中,牛结核病和沙门菌病等是人兽共患危害严重的代表。

  牛结核病和沙门菌病等属于国家优先防治的疫病,防控难度大,保护性细胞免疫是关键。但其细胞免疫研究一直存在着“卡脖子”难题,严重制约了防控成效。目前,检测试剂和技术匮乏、疫病免疫应答规律与机制不明、基于细胞免疫的防控新技术及产品缺乏,是制约禽畜重要疫病免疫防控研究的“三大难题”。

  经过近20年的研究,我们创建了畜禽细胞免疫应答检测新技术,满足畜禽不同样品的细胞免疫学检测需求,为解决我国畜禽细胞免疫研究领域中的“卡脖子”难题提供了关键支撑。我们还揭示了畜禽沙门菌病和牛结核病等细胞免疫新机制,创制了疫病细胞免疫防控新技术,探明了重要疫病流行新特征,研制出新型系列疫苗候选株和DIVA 配套检测技术,研发了新型佐剂等免疫防控新产品,形成了“生物安全+综合免疫”的防控新体系,实现了精准检疫淘汰,在牛结核病和沙门菌病等净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记者:多年来,您是如何带领团队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助推产业发展的?取得了什么实效?

  焦新安:科学研究必须走出实验室,融入产业发展,才能做到“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扬大师生乃至扬州老百姓的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喝牛奶,就喝扬大奶”,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蕴藏了我们团队所提供的科技力量。

  自2009年起,我们与扬州市畜牧兽医站合作,对区域内所有牛场展开监测。通过采用团队研发的细胞免疫防控关键核心技术,多年来,区域内奶牛“两病”的阳性率一直维持在净化标准内,为保障市民喝到“放心奶”上紧了“安全阀”。目前,这项关键技术成果已推广至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我们创建的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定性、定量快速检测新技术平台、菌种库和分子溯源数据库等成果,已推广至江苏、上海等10个省市的40余家企事业单位示范应用,累计新增产值11.3亿元,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作为大学校长,您认为高校应该如何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如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焦新安:科技创新是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动力源泉。一直以来,扬州大学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前沿方向,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进,坚持提升创新水平与推进成果转化并举,不断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以“科技新政”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学术和科研氛围,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供机制保障。坚持聚焦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资源投入,持续加大重大科研项目、成果的培育与支持力度。近年来,学校每年列入专项经费4600多万元,用于加强学科特区、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高价值专利等培育。经过多年持续积淀,学校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标志性科研成果接连涌现。坚持以成果转化赋能产业链,始终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加速推进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的深度融合,不断将创新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我校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秀梵创制的基因VII型新城疫灭活疫苗,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累计为养殖企业增效50多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团队长期从事水稻栽培技术应用研究,先后创建南方稻区以少免耕与抛秧为主体的轻简化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及以标准化育秧、精确化机插、模式化调控为新内涵的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多次创造了水稻亩产超高产纪录,连续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公共卫生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您对当前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什么建议?

  焦新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人类、动物共享同一生态系统,公共卫生问题是人医、兽医、环境部门等共同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的理念,统筹各方力量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认为,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发挥兽医的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兽医在公共卫生体系中作用的建议》。公共卫生中的食品安全、人兽共患病防控以及应对抗生素耐药性扩散等问题与兽医直接相关。兽医除传统的保障动物健康安全的职责外,还在人兽共患病控制、保护人类生活环境、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公共卫生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阶段,兽医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话语权并不多,获得的资源非常有限,社会地位和待遇不高,在公共卫生领域就业择业时易受到歧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兽医人员参与公共卫生事业的积极性,不利于兽医公共卫生发展。因此,提升兽医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发挥兽医在人兽共患病的动物源头防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源头防控、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更加全面、高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通讯员 虞璐

  交汇点记者 王拓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