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450公里沿江防汛特别直击:跨越三省的夜巡
2020/07/17 16:35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王天亮拎着铁锹,小心翼翼地往草深处走去;张四季手持木棍细致巡查每一个角落;73岁的老党员桂定好将竹筹和手电交给了村里的另一位老人,开始了新一轮的夜间“跑筹”;丁良浩和崔彦彬眼睛虽布满血丝但目光炯然,如同暗夜里的星火……

  7月16日晚,从江西九江到江苏南京,跨越三省,沿江而下约450公里,因汛情而不眠的夜,因守护而不懈的巡,筑成两岸群众心中最坚固的堤坝。

  鄱阳湖畔防汛人,带着“秘方”上堤

  20:16,江西九江。

  鄱阳湖支湖的一处圩堤下,几个拎着铁锹、打着手电的人影正在仔细地检查什么。其中一个用脚踩了踩湿漉漉的草丛,说道;“嗯,没问题,继续往前走。”

  说话的人叫王天亮,他是共青城市农垦集团副总经理,今年入汛以来,他担负起了共青联圩共大圩段的巡堤查险工作。在鄱阳湖岸边工作生活了二十余年的王天亮,其实与抗洪防汛有着不解之缘。

  1994年,王天亮在安徽省安庆市参军入伍,次年就参与到了全国性的抗洪救灾当中。1998年,王天亮担任安庆市武警支队抢险突击队队长,参与了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的抗洪救灾。1999年,退伍后王天亮来到了共青城市农垦集团下属的水产厂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凭借在部队里积累起来的抗洪抢险经验,每年一到汛期,王天亮都会细致地展开鄱阳湖附近的圩堤巡检工作。

  今年,鄱阳湖的水位已经超过了历史。王天亮更是不敢有丝毫怠慢。

  巡视大堤需要极度的细致,王天亮凭借多年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巡堤“独门秘方”:光用铁锹去探是不够的,草深的地方必须用脚去踩,一旦发现松动就得及时挖开泥土,将渗水导出。“这还不算完,我们会在挖开的地方插上小旗子,第二天再来过检查。”王天亮讲道,“如果发现有带着泥沙的浑水涌出,必须第一时间处理,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坝体空陷,进而决堤。”

  “在防汛过程中,巡堤查险一定要到位。”7月16日清晨,共青联圩共大圩段发生了一处滑坡险情。王天亮第一时间发现了隐患,紧急扎下木桩、堆起“土牛”,与解放军官兵联手将风险位置进行了加固,守住了近在咫尺的滨湖路、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和共青城人民医院,也守住了这道“城市生命线”。

  夜深了,洲头乡的“活地图”出动了

  21:56,安徽安庆。

  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宿松同马大堤上,一位头花白的老人正手持木棍,带着一队人马,四处巡逻。

  “巡防大堤,要手到、眼到、脚到,最重要的是细心二字。”领头的老人名叫张四季,是宿松县洲头乡水利站原站长。

  此时的他,一边带着村民们巡堤,一边和村民们讲解巡防要点。

  四十多年从事水利事业,让老张成了洲头乡的“活地图”,大到水文地貌,小到泵站维护,与水有关的问题,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老张。

  2016年7月,洲头乡西口村李字号圩六股闸位置发生结构塌陷、严重渗漏的重大险情。在水闸的临水面出现了直径约30厘米的漩涡,漏水量大。张四季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险情,立即拿出了处置方案,300多人经过持续14个小时的抢险作业,凌晨险情终于得到控制。

  “我经历过很多次洪水,有一些经验。今年洪水又来得这么凶,乡政府找到我,我当然义不容辞。”老张说。

  洲头乡临江圩堤全长有10公里,内湖圩堤有16公里,排涝泵站有33座。每一座闸站、每一处圩堤,每一个水利设施现场,都遍布了张四季的足迹。“虽然同马大堤还在二级响应阶段,但是县指挥部还是按照一级响应来执行的。汛情还没完全结束,防汛防洪的任务还很艰巨,我还要继续坚守在防洪的战线上。”

  14.8公里,一站站接力的“跑筹”男团

  22:34,安徽芜湖。

  “来,东西拿好,注意点脚下哦,走吧走吧……”芜湖市弋江区白马街道新大旱村的大河桂自然村的党员之家,73岁的老党员桂定好把竹筹和手电筒交给了另一位村里的老汉,开始了这一轮的夜间“跑筹”。

  “跑筹”巡堤,在当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队员们手手传递的竹筹,由毛竹制成,将竹子从中间劈开,下部削尖,两段磨圆,4厘米宽80厘米长,并在竹筹内侧写上“石硊圩防汛指挥所”及编号。

  “跑筹”期间,每1.5公里设一个站点,两人一组,一人拿着竹筹,一人拿着手电和铁锹,沿着石硊圩土堤边走边探,直到将竹筹交到下一个站点的“跑筹人”手中。跑筹目的就是为了一站一站的查找险情,汛情期间能为石硊圩内的村民们再筑一道守护安全的巡逻线。

  大河桂自然村村民桂定好,有55年的防汛经验,是这个“跑筹”队伍中年龄最大一个。据他介绍,现在参与“跑筹”的村民有20多人,考虑到“跑筹”需要一定的防汛经验,这个队伍里最年轻的村民也有50多岁了,跑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一定要做到手到、眼到、脚到、耳到”,发现险情及时汇报。整个石硊圩土堤有14.8公里,“每跑完一站预计时间要40分钟”,桂定好说,基本跑完一整圈回来,下一轮“跑筹”就开始了,这样就能保证整个堤上不间断地有人巡逻。“只要有汛情,就要去‘跑筹’,这个传统会延续下去。”

  24小时排查,英雄班组守护江中小岛

  23:49,江苏南京。

  深夜的八卦洲,最常听到的是蝉声和蛙声声声入耳。这一次,喧嚣的背后,是消防官兵忙碌工作的场景。

  在八卦洲洲头备战执勤点,南京市公安消防支队三级消防长丁良浩正带着五名队员巡堤。他们扛着写有“丁良浩抢险救援攻坚班组”的红色旗帜,迈着整齐划一的步子绕着围堤来回巡查,每个人都穿着厚重的救援服,虽说“三伏”在这江边小岛上显得有点“底气不足”,但是上百个回合走下来,依然大汗淋漓。

  一到晚上,堤坝上照明有限,情况复杂,尤其是杂草丛生处时有毒蛇出没,给排查工作带来了难度。每人一只手电,成为唯一重要的“作战装备”,所有人思想高度集中,不仅要做“千里眼”,还要做“顺风耳”,必须在现场排水设备高分贝杂音干扰的情况下,仔细并且迅速分辨是否出现隐患和险情。

  前几天水位一直在高位,防汛压力比较大,“最高的时候都没到了倒数第三个台阶,今天好一点,你们看水位已经降到台阶下面了。”丁良浩指着围堤处的一处台阶,“堤坝长期受水浸泡,土质松软,不能松懈,要加强巡防。”

  他们的任务,不仅要协助搬运防汛救援物资,还要24小时不间断在围堤上巡查,监测水位上涨和下降的幅度,监测堤内有没有渗透,排查管涌隐患,“必须地毯式搜查,一点细节都不能放过”。丁良浩黝黑的脸在探照灯的照射下显出雕塑般的坚毅。

  另一支班组同样在紧张有序,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中。据南京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助理崔彦彬介绍,由于长江水位较高,水流湍急,与八卦洲内部形成了压力不对等,“我们利用几台供水泵组,吸长江的水朝八卦洲内部灌,使两侧保持压力平衡,防止坝体倾斜,保证八卦洲群众的安全”。

  夜深了,这座长江上第三大岛上的居民们大多已入睡,英雄班组早已进入又一个“不眠之夜”,他们在守护生命,也在守护自己的初心。

  交汇点记者 黄欢 陆威 范杰逊 华夏 王建旸 曹阳 周天琦 王悦谋 王昊晨 余勤雍 孔德信 唐澄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