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诗意之美,中国好戏闪耀世界舞台
2023/09/22 13:59  

  1986年,昆曲大师张继青首次率团携《牡丹亭》赴法参加“巴黎秋季艺术节”演出,引起轰动;时隔37年,江苏省昆剧院南昆版《牡丹亭》于日前再度在巴黎闪耀,表演结束,主演孔爱萍、施夏明足足谢幕7次。法国文化部剧院名誉总监、表演艺术顾问、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顾问让-皮埃尔·余尔斯说:“我们今晚看到的《牡丹亭》,非常古老,非常精致,有着非常美丽的故事,是一次非常非常美的演绎。”

  一出《牡丹亭》,何以会在海外观众心中有着非常高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作为昆剧艺术当之无愧的瑰宝级剧目,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它是如何做到更加符合现代审美、更加与时俱进的?

  博采众家之长,张继青首携《牡丹亭》走出国门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扛鼎之作,也是最为大众熟悉的昆剧经典。37年前,《牡丹亭》第一次走进巴黎,由已故著名昆曲表演大师、被誉为“昆曲皇后”的张继青携江苏省昆剧院表演。

  “当年真是一票难求,演出结束,谢幕达18次之多。”梅花奖获得者孔爱萍回忆说,她当年跟随张继青赴巴黎演出,演《牡丹亭》中花神一角。

  早在1982年,张继青就带着《牡丹亭·游园》和《烂柯山·痴梦》出访威尼斯,成功的演出带来了其他昆剧演员和昆剧团的出访机会,昆剧艺术被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认识、接受、热爱。对于当时的盛况,《东方升起的艺术巨星——记张继青领衔赴西柏林、意大利演出》《牡丹含情幽兰香异国处处有知音——记江苏省昆剧院出访团在法国和西班牙》等著述都有非常详尽的描述。

  张继青素有“张三梦”之称。“三梦”分别指《惊梦》《寻梦》和《痴梦》,除了《痴梦》是《朱买臣休妻》中的一折,《惊梦》《寻梦》都是《牡丹亭》中的经典折段。

  1977年11月,江苏省昆剧院成立。朝天宫偏殿作为省昆院址,成为南京一处文化地标。张继青正是从这里慢慢成为“张三梦”,并被人所熟知的。

  据张继青生前好友黄欣介绍,张继青的艺术博采众家之长,先后师从尤彩云、曾长生、俞振飞、沈传芷、朱传茗、姚传芗等著名昆曲大师。针对自己嗓音尖细的特点,她特地学习“雌大花脸”的正旦、京剧梅派唱腔、程派唱腔等,这些学习拓宽了她的音域。张继青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练圆场、趟马、走边,还有毯子功、把子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总是练得“汗水淋淋,紫红色的粗布练功服被汗水印着层层盐渍,而若是冬天稍一停下,就感到背脊阵阵凉意。”

  张继青本人生前曾无比动情地谈到那些教过她的老师:“最感谢的就是老师给了我两碗饭,一个是姚传芗先生的《牡丹亭》,另一个是沈传芷先生的《朱买臣休妻》。”她还在文章中深情回忆自己向昆曲家俞锡侯学习时的情景。针对她“嗓音细窄,高音虽能上去,但无力度,低中音部又不够宽厚”的特点,俞锡侯对症下药,亲自打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曲子让她学,帮助她拓宽音域,增加厚度。“他很注意方法,要我以气带声,打开喉门,抑扬顿挫,注意感情,从早到晚,一天三次拍曲练唱,每次结束,荷花池旁水榭中的方砖地上,俞老师竹笛筒内倒下来的气息之水,总是汪了一大片。”“俞老师上课,每支曲子都要唱20遍,他将20根火柴棍放在桌子上,每唱一遍,移动一根火柴棍,直至全部移完才能下课。”

  经典持续创新,昆曲舞台“牡丹”竞相绽放

  从紫峰大厦到埃菲尔铁塔,从朝天宫到凯旋门,从江宁府学到卢浮宫,从秦淮河到塞纳河……水袖旋转之中,600岁的古老昆曲在南京与巴黎之间成就了一场跨国的无缝对接。2023年9月,随着“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在巴黎成功举行,以经典剧目《牡丹亭》为代表的演出,在当地掀起一场“昆曲热”。这也是距离张继青在巴黎连演6天《牡丹亭》后,南昆传承版《牡丹亭》再次闪耀巴黎。

  正如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所说,“看最正宗的昆曲还是要到昆曲发源地——江苏。清丽婉转优美动听的唱腔、节奏优雅载歌载舞的表演,显现出含蓄、细腻、精致的南昆独有特点。”而在很多老戏迷心中,张继青版的《牡丹亭》堪称经典,代表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该版本因比较朴实并尊重传统而广受赞誉:在张继青之前,《牡丹亭》几乎不演《离魂》一折,是她率先将《离魂》从文本变为舞台演出;张继青版《牡丹亭》曾被白先勇相中,作为引发昆曲复兴浪潮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指导版本;演出中,在杜丽娘魂断之后,张继青创造性地以一袭大红披风作为道具云步下台,没有念白,没有唱腔,显得非常有仙气,体现出极简的舞台审美艺术……

  在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先生眼中,“《牡丹亭》是中国戏曲的永远范本,是中国昆曲的救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昆曲院团一度几近消失,正是靠着兼具大众性和经典性的一出《牡丹亭》,才让几个传字辈演员“得以讨得一碗饭吃”,并为后来的《十五贯》进京演出奠定了基础;2001年,昆曲能成功入选世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牡丹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申报过程中,汤显祖及其《牡丹亭》被列为昆曲的重要文化内涵之一。

  即便如此,《牡丹亭》也须大幅删改,才适合呈现于现代舞台。南京作为明清时代的昆曲重镇,再次成为推动昆曲创新发展的策源地。1987年,白先勇重游南京,看到了张继青的拿手戏“三梦”,感慨万千。离开南京前夕,他宴请南京大学的几位教授和张继青。白先勇和张继青此次在南京相识,为他们后来携手复兴昆曲埋下了伏笔。在青春版《牡丹亭》中,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张继青担任艺术指导。如今,青春版《牡丹亭》已成为无数人进入昆曲的引路者,特别受到青年观众的喜爱。

  与此同时,随着昆曲不断加速向世界传播,《牡丹亭》承载的作用和功效不断放大,其表演形式也渐趋多元化。在昆曲舞台上,《牡丹亭》的演出版本一度多达数十个,形成“牡丹”竞相绽放的局面。有人曾认为青春版《牡丹亭》要连演3天,过于冗长。张继青对这个版本却很包容。她生前曾说:“确实比我的版本要长很多,不再只集中在杜丽娘身上,但我觉得可以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戏也相对丰富。其实我们1983年在北京首演的时候,在《牡丹亭》中加了很多配器,极大地丰富了配乐。但一开始也有人并不看好我们,觉得乐器太多,把音乐弄得复杂化了,可是最后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音乐是最美的。”

  培植昆曲沃土,名家曲友共赴诗意之美

  工作坊、讲座、街头快闪……昆曲已成为中法两国文化艺术交流最重要的媒介之一,《牡丹亭》此次在巴黎正式演出之前,江苏省昆剧院与法国的演出公司共同进行了一系列推广活动。同时,为了让昆曲跨越语言的藩篱,江苏省昆剧院还联合中法两国专家力量,专门为本次演出配备了法文字幕。

  “昆曲已经在很多人心中撒下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开花。”在南京,昆曲的推广与普及已走上专业化道路。昆曲推广人罗拉拉对此深有感触。日前,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南京市文化馆与“迷昆记”承办的“海天悠——纪念戏剧大师张继青昆剧专场”在南京成功举办。现场观众超200人,有律师、有药剂师、有公务员,还有普通学生。演出约两个小时,汇集了南京、合肥、上海三地京昆艺术家与爱好者,彭林刚、张翠红、陈丹娜、俞妙兰、孙芸、徐强、郝玙、张庆晓等进行了彩唱与清唱。其中,国家一级演员彭林刚曾得到张继青老师的亲自指点。罗拉拉告诉记者,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相思成疾去世这场戏就发生在中秋节,“海天悠”一词来自张继青经典折子戏《牡丹亭·离魂》,借此名以表达对她的思念。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陆远认为,正是民间的昆曲爱好者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对曲律和音韵的精致追求,推动非常古老又曲高和寡的一个剧种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京有着丰富的昆曲土壤,专业的昆曲演员也以推广昆曲为己任。不久前,梅花奖得主单雯推出解读昆曲的新书,从自身舞台表演经历出发,叙述自己对昆曲传统经典剧目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处境、命运的独到理解。说起“杜丽娘”热,单雯说:“从古至今,那么多人都着迷于杜丽娘,是因为我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孔爱萍一直站在《牡丹亭》的表演舞台上,她说:“37年前,我跟随张继青老师来巴黎演出《牡丹亭》,那时候我演花神;37年后,我以杜丽娘主演的身份再来巴黎,这种传承和回忆让我激动,给我一股特别强大的力量。”

  在江苏省昆剧院,《牡丹亭》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孕育出多位梅花奖演员。据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施夏明介绍,传承版《牡丹亭》曾由省昆第三、四、五代演员同台献艺,实现了网络直播,从最初的中国江苏网,到如今的抖音、B站以及微信视频号,很多演出能在多家媒体平台同步直播,真正让昆曲走进寻常百姓家。

  来源:南京日报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