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位“大桥控”,近千件藏品见证他和南京长江大桥深厚情缘
2022/06/30 16:37  

  位于南京市渡江路1号的南京党史综合设施内,“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展”每天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七一”前夕,南京民间收藏家王世清再度前去观展。展厅里,有一处再现了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首座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记录着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桥精神。桥梁构件、玉兰造型的路灯、建筑工人佩戴过的安全帽、大桥上的铆钉……这里有好几件藏品是王世清捐展的。

  记者在展厅里见到王世清时,他正在展板前给参观者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讲述者激情四溢,倾听者心潮澎湃。他的身上穿着一件文化衫,上面有大桥图案和“南京长江大桥留念”字样,这件文化衫都快“40岁”了,只有重要的场合才舍得拿出来穿。这位62岁的老人堪称“大桥控”,至今已收藏近百个品种、近千件南京长江大桥相关的藏品,不少藏品都无偿捐赠给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等场馆。

王世清向记者展示桥头堡各种设计方案的照片。

  “大桥控”与大桥共成长

  成为“大桥控”,似乎是冥冥中的注定。“我是1960年出生的,而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年正式开建,我和大桥是同龄人,可以说我的人生就是伴随南京长江大桥一起成长。”王世清说。

  他的老家在安徽芜湖,小时候上学,在课本上第一次知道了南京长江大桥。1960年正式开工、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是当时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它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和气吞山河的民族气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奋发图强、战胜困难、改造山河的豪迈气概和斗争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风采。

  1978年清明节,王世清在读的中学组织学生到南京来祭扫雨花台烈士,此行,他们还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南京长江大桥!”回忆这“第一次”,王世清的心情激动如昨。“我们从引桥上走,抬头一望,桥头堡那么高,就像直插云霄那样。”作为一个农村娃,从未见过如此高大的建筑,此行带给他的震撼难以言表,回家以后跟父母讲大桥讲了半天,“太高太大了,一抬头,帽子都掉下来了。”

  王世清没有想到,一年以后,他又再次见到南京长江大桥,而且他的生活、工作从此和大桥密不可分。

  1979年他考入南京航运学校,这所学校当时就在南京长江大桥下面,他经常在大桥下面学习、操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工作。作为一名船员的他,每周都要从大桥下往返。“从江面上乘船看桥的感受是非常独特的,从大桥下通过时,宏伟与震撼伴随着巨大的桥梁结构迎面袭来。而且这座大桥又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心里真是倍感自豪!”

王世清和他捐赠的玉兰造型路灯。

  从老物件到文史资料,近千件大桥藏品见证历史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全线建成通车后,当时全国出现了一股“大桥热”。茶杯、脸盆、粮票、文具盒、作业本……上面都有大桥雄伟的身姿,“几乎无处不在”。外地人到南京来,必定要到南京长江大桥来走一走,拍张照片。当时南京人拍家庭合影,也首选以大桥桥头堡为取景点。可以说,南京长江大桥就是那个时代的“网红”。

  王世清的“大桥藏品收藏之路”也是从这些方面起步。最早是大桥通车后发行的一套邮票,慢慢发展到生活日常所见的物件。他身上穿着的文化衫,购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大桥的旅游纪念品,花了十几块钱。对于当时月收入不过几十块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他觉得很值得。这件文化衫陪伴着他出现在许多重要活动、重要场合。

  王世清的收藏慢慢在周围有了名气,邻近的人们都知道他爱收藏大桥相关的物件。“当时我家不远就是建桥工人的家属区,从他们手上也要征集到一些跟大桥相关的藏品。”庆祝南京长江大桥全线通车大会入场券,建桥工人的柳条帽、工作服,敲打过上万颗钉子的铆锤……王世清的收藏越来越多,至今已经有了近百个品种、近千件南京长江大桥相关的藏品。

  “我的藏品跟别人的不太一样,我不仅仅收藏带有南京长江大桥图案的藏品,还有相关的文史资料。”王世清这几十年来,从各地的旧物市场、收藏品市场上,收到了很多和大桥建设直接相关的文件、档案。

  王世清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南京长江大桥最初设计的模型图纸。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南京长江大桥最初的设计方案与现在大桥的模样截然不同。最初的建设方案中,大桥呈双层钢结构,中间由拱形钢梁连接,形似现在的九江长江大桥。

王世清收藏的南京长江大桥最初设计模型图纸。

  原版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也是一件珍贵的藏品。从方案上看,最初桥头堡还有中国古典楼阁式、亭子式,甚至欧式“凯旋门”等设计式样。由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曹桢手写的“南京长江大桥验收交接报告书”,时间是1968年9月30日,“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第二天,也就是1968年10月1日,是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正式通车的日子!”

  王世清还收集到许多大桥建筑工人的家书。一封封来自全国各地的家书寄到南京,也侧面说明了大桥建设得到了全国各地工人的支持;而由南京寄到大江南北的书信,信封上就印着南京长江大桥的彩色图像,有的邮票以及邮戳也都是南京长江大桥元素,信纸里写满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记挂。

  一些特殊的党费证也被王世清藏珍藏着。党费证上的姓名是“朱恒”,此人当时是大桥二处机修队队长。王世清说,从党费证可以看出,大桥建设的那几年,他交党费是非常完整的,每个月都有记录,看得出来做事很认真,“这也反映了我们大桥建设者、大国工匠们严谨的工作态度。”王世清说。

王世清收藏的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的党费证。

  王世清还有一些“文艺范儿”十足的藏品。《南京长江大桥》的电影拷贝,是难得一见的。这份电影拷贝放在一个超大的锈迹斑斑的大铁匣里,打开可以看到厚厚的胶片。“南京长江大桥开始勘探的时候,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就开始拍摄,一直拍到1968年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历时10年。”王世清说,这部纪录片是1969年放映的,如今难得一见。“配套”藏品还有一张老唱片,里面有一首《巍巍钟山迎朝阳》,是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的主题曲,“过去火车行驶到南京长江大桥,都要放这首歌。”

  展示比收藏更重要,未来想办私人博物馆

  随着过江大桥和各种过江隧道的建设,如今,南京长江大桥的交通功能已经慢慢弱化了,但这座“争气桥”承载的意义、情感与记忆却永远不会随着岁月淡去。同时,它正以另一种方式,与人们的生活离得更“近”了。

  从今年5月开始,位于南京长江大桥南端的亲水圆环景观桥成了热门景点,仿佛为大桥戴上了一条美丽的“项链”。站在景观桥上面抬头可以仰望长江大桥之雄伟,低头可以透过玻璃桥面看到脚下长江之浩荡,景观桥面透明的玻璃栈道,倒映出大桥侧影和日出虹辉,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之美、横江跨河的气韵之美、经风雨砥砺前行的精神之美。

  这座亲水景观桥最终定名为“映虹桥”,王世清告诉记者,当初征集名字的时候,他也参加了,还入围了前20。“一共大概有几百人参加,选出20个入围,再由专家评审。”王世清说,他给景观桥起的名字叫“金云桥”,“因为桥在金川河口,所以用一个‘金’字。‘云’是借用了互联网概念,南京长江大桥是跨长江的,它是跨金川河,这样就形成了交通通道上的一个‘云’。”虽然未能最终入选,但王世清已经很高兴了,“凡是和大桥相关的活动,我都想参加。”

  王世清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南京长江大桥、了解大桥。这些年,他专门办过南京长大桥的专题收藏展,也毫不犹豫地多次向各个需要的场馆捐赠自己得来不易的藏品。2014年4月,他就在南京长江大桥南堡内举办了“南京长江大桥专题收藏展”,这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的第一个专题展。他也一直在呼吁建南京长江大桥博物馆。

王世清捐展的桥梁构件。

  “这些藏品如果仅仅是放在家里面,那不就像仓库一样的嘛,我就是相当于仓库保管员。”王世清笑着说,做收藏的人,最高境界不是“拥有”,而是“展示”。“现在放到一些展馆里面进行展示,除了我自己之外还有广大的观众可以了解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历史,这是很有意义的。”他的“终极目标”是为这些大桥藏品建一个博物馆,“现在国家鼓励私人办相关的博物馆,我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来源:紫金山新闻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