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连云港 > 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㊻|连云港市灌云县圩丰镇芦场村:流转“一亩三分地” “接二连三”出效益
2022/09/21 07:03  新华报业网  

  关键词:#产业兴旺#

  上世纪90年代末的全国性农村“分地”中,灌云县圩丰镇芦场村分得很彻底,集体甚至没留下什么土地。

  “无半点资源”,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村部办公曾一度靠租村民自建房。缺乏资源,也成为村集体发展经济的一大掣肘。

  这几年,当地推行“土地流转自主经营”。芦场村率先流转土地21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80%,村集体靠自主经营承包来的1000亩土地进行稻麦轮作,加上土地整合面积和公开发包价格“溢出”,以及扶贫厂房带来的租金收益,年纯收入达到60万元以上,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一条良性轨道。

  “新农人”:

  从“面点江湖”转唱“乡村舞台”

  预冷、切割选料、漂洗、切丁、腌制、穿串……直到送进冷库速冻机,一袋包装好的五花肉串就加工完成。很快,这些经过食品安全检测后的各类肉串,将被运送到夜晚城市的街头。

  760平方米,够大,芦场村新建的厂房正好契合“返村者”周连弟二次创业的需求。“在村里租厂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工人好找,顾家的妇女、不种地还想发挥余热的50多岁中老年人,都是发展对象。工艺本身不复杂,培训一下就能上岗。按件计酬,手脚麻利一些,月工资4000多元不成问题。”

  转行烧烤所需食材冷冻半成品加工之前,周连弟有20多年糕点制作经验。从名不见经传的月饼小作坊到食品加工厂,再扩大规模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兴红食品有限公司,周连弟在他的“面点江湖”里混得风生水起,效益最高峰一度达到年纯利润50万元。

  然而,最近几年糕点市场却愈发难做,周连弟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饮食观念在发生变化,“糕点属于甜食,吃太多会肥胖,吃的人少了自然就挣不上钱。另外,在细分市场上,已经慢慢被做出品牌的大厂牢牢占据,很难再分一杯羹。反倒是烧烤市场,这几年行情看上去很不错,我也是四处考察后,才下定决心来做。”

  鲳鱼、秋刀鱼、五花肉……做肉类冷冻半成品加工,周连弟跟他的30多位村民员工强调最多的是质量问题。他认为,不论何时,做这一行,食品安全都要放在第一位。“但是仅仅抓好质量还不够,目前食材品类只有9种,亟待进一步扩充。这也意味着,未来对厂房的需求还会增加。”

  村干部:

  “土地是村里最大的资源”

  芦场村的致富路,在某个阶段,可以说是村集体创业增收之路,村党总支书记刘加成对这一点深以为然。

  刘加成回村参选村干部,完全是被老支书“找回来的”。2009年,他还在县里的洋桥农场,一门心思搞他的水产养殖。“我当时承包了260亩鱼塘,光草鱼的产量就有45万斤,一年怎么着也能落个几十万元收入。回来嘛,确实是被说动了,也真心想给村里人好好办几件事。”

  2016年,接过“沉甸甸的担子”,刘加成开始梳理村里能利用上的资源,一一对过账后傻眼了:别说一丁点儿土地都没有,村集体连个能养鱼的池塘都找不到,村干部办公的地方还是老小学废弃后才腾出来两间办公室。“好在镇里的扶贫厂房每年分红到村里有5万元,集体负债很少,这是比较让人欣慰的。”

  转机出现在2019年,刘加成认定“村里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必须要在这上面找出路,也得到不少村民的响应。与直接承包给大户不同,这次流转是先把土地“交”给村集体,将零散的土地整合成集中连片地块,能形成5%—10%的土地面积“溢出”,推向农村公共产权交易平台公开发包后,又能形成每亩50元的服务“溢价”。这样既能保障集体可种、大户也可种的模式,又能方便村集体对土地资源调控。“两项‘增溢’让村集体获得11万元的纯收益,还没有损害村民土地流转的应得收益。”

  春争日、夏争时,在芦场村,现在一到农忙,村干部最忙。作为圩丰镇首批试点村集体自主经营种植的村,2021年村里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仅集体经营一项纯收入就达到40万元。

  这两年,村里还用来自上级部门的一笔60万元帮扶项目资金和自筹35万元,在村里建起1100平方米标准厂房,成功招引来龙仕达服装辅料厂和兴红食品有限公司,每年获得近10万元厂房租金的同时,还为本村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村集体增收后,村里的路面硬化、环境整治、亮化工程也陆续做了起来。”刘加成也聊起对产业的担忧,现在农资价格上涨厉害,稻麦轮作靠天收,风险比较大,今年夏天一场暴雨前全村人“抢麦子”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我们还缺一个烘干房,另外也想拿出一些地尝试种点经济作物”。

  “原住民”:

  “洗脚离田”是大龄农民的现实需要

  青壮劳动力80%以上外出,年龄大的越来越干不动。在芦场村,“洗脚离田”是大多数农户的现实需求。

  “当年分了8亩地,家里6口人,算下来,到手还真是一人‘一亩三分地’。”78岁老人董振凯感慨,“在土地里刨食,真是挣不了几个钱。以前村里人思想落后,抱着地不撒手,这几年才慢慢想通。”

  不再“亲自”种地以后,董振凯和老伴每年靠收土地流转金能有8000元,“身体还算硬朗,闲着没事在村里跟着修修路、种种树,一年下来满打满算也有个把月的活干,还能挣个2000来块钱,儿女再给点,生活过得挺如意。”

  前几年,镇里搞招商引资,企业都没兴趣来村里投资,董振凯认为偏僻、道路差、村集体无钱办事是三大根本原因,“你看这两年,村集体搞产业有了钱,大家关心的路修好了,连路灯也装上了”。

  大儿子在苏州打工,二儿子定居在连云港市区,俩女儿出嫁多年,已近“耄耋之年”的董振凯最关心健康问题。“年龄大了,就开始怕身体不好,儿女不在身边,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事业、家庭要忙。”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 赵锦春:

  乡村产业兴旺根基在于现代农业,要坚持“以农为本”,促进乡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芦场村的经验启示我们,要完善集体资源流转机制、盘活土地要素资源,培育高附加值涉农产业、以产品品质体现产业价值,精选产业发展项目、提升帮扶资金效能,强化经营主体利益联结、切实提升农民收入。构建农业品类丰富、要素组织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竞争优势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只有在做好“串联”、推动“接二连三”的同时,做好“并联”、实现“三产融合”,才能保持产业兴旺的活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包括新华日报社记者顾雷鸣杭春燕吴琼王梦然王建朋颜颖,省委研究室叶绍芳储胜金,省农业农村厅李明朱斌)

  视频团队:交汇点新闻(余勤雍王子杰王悦谋 赵宇周天琦高鑫王昊晨唐澄)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