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汇客厅 | 葛亮:在《七声》里与南京重逢
2019/05/20 22:28  新华报业网  付岩岩  

  

  交汇点讯 葛亮,出生于南京生长于南京,在南京大学读完本科后踏上千禧年的号角登上了远赴香港的求学之旅。

  从港大读研开始,葛亮带着南京的江南气息一步步与香港的都市灯火交汇,在两所城市之间探寻不同的人生。

  “家族饱满的精神文化影响了我的一生”

  葛亮出生于文坛世家,薪火相传的家族勾连了中国近现代许多历史文化。葛亮的太舅公是陈独秀,叔公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祖父是著有《据几曾看》的艺术史家葛康俞,他的家族朋友圈内还包括林风眠、王世襄等名家。

  在谈及家族中间对自身影响最大的长辈之时,葛亮坦诚是祖父葛康俞,“他为我树立了一个为人求学的尺度,特别是我们家里面三代人都在大学和院校中教书、做学术。他以那个年代做一个学者的风范以及风骨,无形之间为我树立了一个我在当下可以一直为榜样的一个轮廓。”

  葛亮认为,祖父的许多优秀品质,都在无形之中滋养家族后辈,值得习学终生。“祖父为人的谦恭自守、虚怀若谷,以及他在学问上面,在治学方面的严谨,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葛亮告诉记者,他总是将祖父葛康俞的著作《据几曾看》放在手边,“在这本书里,我能体会到一种非常饱满的精神文化。”

  葛亮向记者介绍,他计划未来以祖父的名义在江苏设立一个基金,为后来的文化人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并以此带动家乡的文化发展。祖父以及家族文化薪火相传,葛亮也在这种文化浸润之下,开启了家族新的篇章。

  “在少年记忆中寻找南京的古籍与历史”

  葛亮出生于南京,十几年间,南京的烟火气息与学术氛围也使这所古城成为了葛亮写作的灵感。他曾将故乡南京称为“家城”,并将对这所城市记忆汇聚成《朱雀》和《北鸢》两本长篇巨制。在同样以南京为原型的短篇小说集《七声》一书中,葛亮将自身化为书中的主人公“毛果”,以自身的眼睛为读者重现了他所成长的九零年代。

  

  尽管身在香港,但葛亮对南京的追忆从未停止。葛亮向记者透露,他最近在写故乡中的一个古籍修复师为代表的相关人物故事,他认为“虽然他们不太为人所知,但是我相信他们生命中承载的实际上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间最为美好的东西。”葛亮希望通过对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进行阐述,让这些“承载着历史”的古籍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一道我们当下与过去相连接的文化桥梁。

  古城南京中的历史底蕴,在葛亮的记忆深处又不断被诠释、被探寻。“我相信,在现在我们所处的这样的一个语境中,这些匠人的精神经过打磨,经过一种全新的诠释,实际上会成为我们当下人最为触动的东西。”

  而在香港生活的经历也将成为葛亮对南京诠释的另一种思考。葛亮认为,南京与香港的碰撞,就像两种不同文化的交集,这两种文化的不谋而合,恰恰是一种文化最为本能的、最古老的共识,也是精神层面的一种交接与相遇。

  “江苏发展大会是一场文化精神的盛会”

  江苏发展大会,作为江苏省内知名人士的一场盛宴,其邀请对象包括了海内外江苏籍和在江苏学习、工作过的各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人士。

  作为时时牵挂故乡江苏,并以之为重要创作内容的著名作家葛亮,也在受邀请之列,葛亮认为,江苏发展大会是一场文化盛会,“它体现了家乡的文化精神,不断地求新求变、海纳百川的胸襟。它给了江苏一次向世界展示自身实力的机遇。”

  葛亮非常感谢养育自己的一方土地,无论是它对自己的人生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还是在写作方面带来的诸多给予,都可以让他受益终身。

  交汇点记者 付岩岩 实习生 丁月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