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拉贝等“南京恩人”的后代重访故地忆先人
2019/07/11 20:22  交汇点新闻  

  约翰拉贝的后人从德国来了,

  约翰马吉的后人从英国和澳大利亚来了,

  理查德布雷迪的后人从加拿大来了……

  

  克里斯马吉轻轻擦拭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铜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7月1日上午,和平大钟的钟声回荡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正式开营,馆长张建军对4个家庭的11位国际友人说:“欢迎各位家人回到南京。”

  1937年,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等25位国际友人不顾自身安危,建立国际安全区救助了20多万南京人;如今,他们的后人在一周内沿着先人的足迹寻访鼓楼医院、拉贝故居、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等地,回到80多年前的历史场景,感受着祖父辈无私的人类之爱,每个人心里都写下了对和平的深刻理解。

  

  国际友人后代向慰安妇铜像献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一跪一哭,这个家族传承着拉贝精神

  7月3日,小粉桥一号拉贝故居,庭院里绿荫如盖,80多年前这里曾庇护过600多名中国难民。

  在外曾祖父拉贝的半身像前,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单膝跪地,双手合十顶在额前,像雕像一般久久静默着。

  

  7月3日,拉贝旧居纪念馆,克里斯莱因哈特久久跪在拉贝铜像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当他再次起身时,眼眶已经湿润。这个德国男人不仅长得像拉贝,内心也和外曾祖父一样柔软。当被问到跪着的那一刻在想什么,他说:“我在祈祷!祈祷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杀害的灵魂能够安息,也祈祷那些犯下罪行的日本人的灵魂能得到救赎。我们越了解战争,就越珍惜和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人并不知道我的外曾祖父在战争期间做过什么——德国是战败国,我们回忆二战的历史无疑是痛苦的”,他说,“我没见过外曾祖父,很晚才了解到他的人生,但他的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2017年的一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一隅,一位外国人在悄悄地抹眼泪。工作人员关切地上前询问,虽然听不懂他说的德语,但是感觉他的发音里有“拉贝”这个词。

  这个人就是克里斯托夫,那是他第一次来南京。在纪念馆,他被展览深深震撼,那些惨绝人寰的场景,远比他知道的更残暴、更惊人!在展厅里看到拉贝的照片时,眼泪情不自禁夺眶而出,他觉得他的外曾祖父比他原来以为的更勇敢、更伟大!

  “他一直把双肩包抱在胸前,我们见面时他从包里拿出一张纸,上面盖着火漆,”张建军馆长说,“我一看就明白了,它们出自拉贝的印章,一共24枚,全是中文。这是远方的家人回到南京了,我们纪念馆就是这些国际友人的家。”

  2017年国家公祭日前,克里斯托夫捐赠的24枚印章被送到纪念馆。展厅里展出了其中的三枚,印文是“艾拉培印”“艾氏”,其中一枚的印台上有八卦纹,和拉贝墓碑上的一致。

  “在来南京之前,拉贝这位祖先是父亲口中的传奇,亲切又遥远,来南京之后看了展览,听专家讲座,还和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交流,拉贝这个名字和那段历史一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情感里。”16岁的美少女安吉丽娜赖因哈特刚刚中学毕业,她说,“拉贝先生和一些人曾经救了那么多处于危难和绝望中的人,我为此感到骄傲!”

  这些年来,拉贝的精神一直在他的家族里传承着。安吉丽娜是克里斯托夫的养女,他和妻子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先后收养过34个曾处于困境中的孩子——他们中有因母亲怀孕时酗酒、吸毒脑部受损的,有身患疾病留下残疾的,有遭遇性侵留下心理阴影的,还有在幼儿时就被父母遗弃的……克里斯托夫说:“这世界上仍有苦难,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这个世界就不会改变,如果我装作没看见,我将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

  安吉丽娜告诉记者,拉贝先生生前常说,“好事需相让,坏事莫相推”,这句话一直深深影响着他们家族。2015年欧洲爆发难民危机,上百万难民涌入德国,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很多德国家庭纷纷向难民伸出了援手,她说:“我们家庭也是其中之一,我们一直在接纳和照顾难民,其中还有比我更小的孩子们。”

  从救助屠刀下的南京人,到收养身处苦难的孩子再到帮助难民,有一种大爱一直在这个家族里传承着。

  

   "国际友人后代和志愿者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合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特殊情缘,他们收养了两个中国孤儿

  

  4日上午,夏令营的营员们来到南京十二中,和中国学生共读《拉贝日记》片段。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1912年来南京道胜堂工作,他于1917年创办的益智小学正是十二中的前身。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马吉用以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参加国际安全区建设,还用16毫米摄像机秘密拍下105分钟影像,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惟一影像资料。

  此次来南京的克里斯马吉和瑞可马吉是堂兄弟,他们都是约翰马吉的孙子,此次带着家人来南京。近3年里,克里斯已9次来南京,他凝视着台下那些素不相识的年轻面孔,深深明白了祖辈所做的一切之于南京的意义。

  

  7月4日,南京十二中,倪彬马吉展示自己绘制的和平主题陶瓷作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7月4日,南京十二中,梅根布莱迪展示自己绘制的和平主题陶瓷作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在日军攻占南京前,政府曾多次要求爷爷撤离,但是他送走母亲、妻子和孩子后,自己却选择了留下,冒着生命危险救助难民,记录暴行。”克里斯告诉记者,约翰马吉还有一个同名儿子,后来加入加拿大空军,在英格兰空战中英勇献身。

  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爷爷用摄像机记录日军暴行,克里斯则是一名摄像师。2017年国家公祭日期间,克里斯作为马吉家族代表被授予紫金草纪念章,那一次他决定重走爷爷走过的路,重新拍一遍今天的南京。2018年12月13日,第五个国家公祭日,“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展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这是一次祖孙俩穿越81年的时空对话。他在开幕式上说:“我站在琅琊路17号的路口,想象祖父每次驱赶日本兵直至离开巷口才罢,那时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愤怒、疲惫、无奈和坚定。同时,我也能感受到,对于那些身处困难深渊的中国难民,祖父一定是他们在黑暗中看到的一丝光明,虽然微弱,但却异常珍贵。”

  展览中有一张照片让他印象深刻,画面上是约翰马吉一家,爷爷头戴瓜皮帽穿着长袍,奶奶穿着中式对襟褂,穿戴都是中国式的。克里斯的父亲曾对他说:“如果不是战争,我们可能会是永远的南京人。”

  正是因为这样的家族渊源,克里斯收养了2个中国孤儿,24岁的倪彬马吉和15岁的陶萍马吉,并一直保留着她们的中国名字。倪彬12岁那年,克里斯从浙江义乌的孤儿院收养了她,如今她在一家福利院工作。陶萍11个月的时候从湖南永州被克里斯收养,在墨尔本长大。在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她们被日军对女性的暴行震惊了,倪彬说:“西方社会知道南京大屠杀的人并不多,中国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我有义务把真相告诉更多的人。”

  

  马吉和夏淑琴的后代交上了朋友

  当得知眼前的小姑娘是约翰马吉的后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一把抱住她,顺势要跪下。

  露比马吉没想到会出现这一幕,她不知所措地站着,脸上带着羞涩的笑。这时,她的父亲瑞可马吉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个瞬间。

  回忆起那天的情景,这次来宁参加夏令营的露比仍记忆犹新:“那是2018年12月,纪录片《女孩和影像》(Girl and Picture)在南京拍摄,爸爸跟我讲过夏淑琴,她家有7个人被日本士兵杀害,她被刺中三刀却大难不死,后来她还到日本起诉捍卫自己的尊严。我知道她是个传奇人物,我很尊敬她,没想到她会突然抱住我。”

  1937年,夏家只有8岁的夏淑琴和4岁的妹妹侥幸在那场大屠杀中活了下来,姐妹俩孤独地站在村口的情景被约翰马吉的摄像机记录了下来。如今夏家已有20多口人,只要能从战争和苦难中存活下来,生命就会顽强地散枝开叶。那天,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带着儿子特地赶到十二中,瑞克的儿子朱利安与夏媛的儿子还握手交上了朋友,有些记忆和情谊,需要一代代地传下去。

  “我常常想,换作我,面对刺刀和枪口,我是否能像祖父那样勇敢,我是否能像他做得那么好。”瑞可马吉说,“说实话,我不知道,他太了不起了!”

  就在开营仪式上,瑞克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两条“圣带”,分别是他的祖父约翰马吉和父亲休马吉传教时使用的。说到这里,他开始擦拭落下的眼泪:“我父亲是今年6月份去世的,他和祖父一样都是牧师。他小时候在南京生活过,虽然因为身体原因这些年没有来过南京,但捐出‘圣带’也是他的遗愿。”

  在家里,在亲朋好友的聚会上,瑞克经常讲述祖父在南京的故事。在他看来,记住历史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为了珍爱和平,让那些惨痛的昨天警示人们:“和平要靠今天的人和以后的人去创造,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塑造未来。”

  这首歌,她写给曾祖父也写给南京

  几天前,在南京夏令营的一次演讲时,梅根布莱迪一口流利的中文震惊了所有人。

  她说:“我从未见过我的曾祖父,但他所做的工作深深启发我、鼓舞我。了解历史和真相非常重要,但要真正纪念先辈们在安全区里所做的努力,真正尊重那数十万被屠杀的生命,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记住,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我的曾祖父和其他人冒着生命危险表达了他们的同情,这是他们的故事,但我该做什么呢?”

  梅根的曾祖父理查德布莱迪1931年进入鼓楼医院工作,担任外科医生。南京沦陷后,包括理查德在内的20多位中美医护人员坚守医院,在危急之中全力救治难民,拉贝称赞鼓楼医院的工作是他“一生中见到的最好的成绩”。

  

  在鼓楼医院历史纪念馆,史蒂夫布莱迪和女儿梅根骄傲地指着理查德布莱迪的照片。

  史蒂夫布莱迪是理查德的孙子,2009年他的妻子在上海建立了一家公司,全家人在中国生活,他和女儿梅根曾4次来南京,每次都要到鼓楼医院转一转,那里现在已经是一所先进的现代化医院,但父女俩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与那里有着一种深深的情感牵绊。

  “1942年离开南京时,祖父只带了一块地毯,那是他从南京带走的唯一一样东西。”史蒂夫说。他的父亲在南京生活到十四五岁,记忆中的理查德医生有一辆特别的自行车,轮子只有钢圈没有橡胶胎,骑起来相当颠簸。他开玩笑说:“当祖父骑着他那辆自行车的时候,南京这片土地一定会带给他巨大的内心震动。”

  去年12月13日,史蒂夫、梅根父女曾作为国际友人来南京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梅根还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约定,2020年她满18岁就来纪念馆当志愿者。

  为了此次南京之行,很有艺术天分的梅根特地创作了一首歌曲《怜悯的女神》(Goddess of Mercy),在和中国学生交流时,她第一次当众清唱这首歌:“我会寻找你靠近你,展示全部真相,我会感觉到你恐怖的经历。我无法治愈你的伤口,无法解脱你的痛苦,但我会敬佩你,那真诚而纯洁的心灵……”她说,这首歌为曾祖父创作,也为南京创作。

  张建军透露,纪念馆目前正在促成音乐人与梅根的合作,修改并制作这首歌,希望这首歌能把国际友人与南京的情谊,把82年前生死考验下的善良、勇敢和正义传承下去,传唱开来。

  未来需要下一代人继续书写,梅根说:“这段历史可以激励我们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和平大家庭,我渴望所有人采取行动,尽我们所能创造一个更富有同情心的未来。”

  

  国际友人后代和志愿者、工作人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合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冯圆芳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