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新一轮科技浪潮:硬核科技重构文化“软实力”
2019/10/27 21:37  新华报业网  张宣  

  

  交汇点讯 25至27日,“2019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在南京开幕。作为全国首个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平台,交易会以“新时代、新体系、新体验”为主题,期间举办近百场活动,参展主体数量超400家。

  当文化遇见科技,碰撞出的不仅仅是灵感的火花,更是关乎新型业态、智慧生活乃至产业变革的未来图景。这场汇聚全国文化科技融合前沿成果的盛会,带领人们亲身感受“文化+科技”所包蕴的无限可能。

  文化插上科技翅膀

  绽放“奇幻”应用场景

  以科技创新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在此次文化科技融交会上,记者体验到最炫酷的硬核科技带来的震撼。

  VR体验区共展示了两款VR眼镜,一款内置了莫高窟8座洞窟的全景数据,记者戴上眼镜顿时犹如置身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中,通过手柄操控,原本昏暗模糊的壁画可以随着光标定位、放大,壁画细节清晰可见,表情生动、裙裾飞扬的飞天仿佛从冰冷的石壁上走了下来。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定制版VR眼镜,未来将陆续收录更多洞窟数据。

  文化大数据呈现的高科技可不仅仅是虚拟再现那么简单,文物保护也是其强大的功能之一。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再次为文物消防敲响警钟,智慧博物馆基于智能控制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可实现电器远程即时监控和故障自动报警,杜绝电器故障引发的火灾事故,而无频闪无蓝光无紫外线的照明系统在创造舒适观展环境的同时,还能有效杜绝有害光源,保护文物。

  先进的数据提取技术更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多可能。一幅齐白石的花鸟画作显示在大屏幕上,经过微痕技术提取放大后,螳螂、蜻蜓、秋蝉近乎透明的翅膀和树叶上的脉胳纤毫毕现,小虫们展翅舒腿,简直“活”了。另一块几乎看不清图案的残破石碑上,竟然“隐藏”着雕刻精美绝伦的金刚经全文。正是微痕拓片、数字线绘等国内专利技术让消失的文物得以复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取到的海量文化遗产数据和文化基因,可全部输出到文化遗产数据库,成为国家文化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创意设计、文化创作等。

  来到智慧课堂产品展示区,AI阅读机器人、电子课桌、电子墨水屏等互动感极强的课堂装备,一改对传统教室的刻板印象,教与学从此不再枯燥,变得新鲜有趣,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学生,都令人有一种重返课堂的冲动。AI阅读机器人目前内置了约5000册幼儿绘本读物,包括一些小学语文和英语课本,支持中英文双语阅读,带护眼模式,堪称教学辅导智能小助手。

  中国将成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沉浸式体验如何有价值?

  随着AI、VR、5G等先进技术推动下的数字时代的到来,沉浸式体验作为线下娱乐IP的新风向,成为文化、娱乐、科技、游戏等众多领域的“热词”。从大型商场的线下主题巡展,到系列沉浸娱乐表演,再到各类需要消费者参与角色扮演的沉浸式戏剧,以及VR主题乐园,这些实景与VR、AR、光雕等技术结合的“沉浸式娱乐”正汹涌而至。

  据《2019全球沉浸式设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沉浸式娱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45亿美金的市值,加上各类主题公园产业,两者加起来的市场规模高达500亿美金,远超411亿美金的全球电影票房市值。专家透露,中国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沉浸式娱乐消费市场,怎样创造有价值的沉浸式体验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

  展会特色亮点之一中国首届沉浸产业发展论坛便邀请海内外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嘉宾展开高峰对话,共同探讨中国沉浸产业的当下与未来。

  “沉浸式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价值是它的附加值,如果前面加一个前缀的话,那就是高附加值。”在主题分享环节,上海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设计总监李晖主要讨论了目前沉浸产业的现状,“风语筑正在不断地寻找沉浸产业的新兴,同时也在寻找合作伙伴,只有大家一起做才能做大做强,沉浸产业需要更多的风吹起来,不仅仅是风口,要变成持续的风场。”

  NeXTSCENE创始人范哲带来美国沉浸产业的最新风向。他认为,沉浸产业里面细分领域非常多,利润空间也非常大。希望大家多去关注,对沉浸产业有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就会更好地做出项目,从而帮助沉浸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中国的沉浸式产业已经发展7年,由于小众,声量很小;这次论坛第一次正式提出产业概念,感觉忽如一夜春风来。”幻境创始人江杰说,目前中国的三个主力业态是沉浸式实景游戏、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和沉浸式演出,且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目前国内的沉浸式演出还比较少,大多数沉浸式项目还是沉浸式实景游戏,比如沉浸式密室逃脱、沉浸式剧本杀等,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同样,国内也处于一个容易打出市场的阶段,再过半年一年,南京乃至全国的沉浸产业会打开新局面。

  文化科技如何深度融合?

  装备业是重要载体亟待突破

  近年来,文化与科技的交融日益广泛深入,但两者间的深度融合依然面临许多挑战:如何充分释放科技对文化建设支撑作用的潜力,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如何准确把握文化科技发展趋势,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打通文化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展会活动之一2019第二届“文化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着新一轮科技浪潮的来袭,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多个部门,已意识到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深刻影响,正推动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全面开启。

  科技部高新司现代服务业与空天处处长郑方能在会上发言中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已经实现了机器作曲写诗作画。现代文化和科技融合正在形成巨大的动能,深刻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去向,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缪文靖在主旨演讲中介绍,深受参观者喜爱的上海科技馆,目前每年都有超过700万人次的客流量,“近年来,我们一直通过科技提升、科普展示,希望利用科技文化传播力丰富科技文化的创作力。”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和教育司司长孙若风指出,“目前的趋势是,文化和旅游工作发展到哪里,科技工作就要跟到哪里。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不过,他也提醒,在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中有几个方面也应得到注意。“特别是,装备业是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载体,目前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品牌、缺少很好的渠道,希望通过创新得到突破;此外,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过程中应把握先进性、适应性、安全性相融合的原则。”

  在成果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发布并解读了《2019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报告从范畴与意义、秩序与变革、痛点与趋势、发力与布局几个方面切入,首次成体系的介绍了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态势。根据该报告分析,推动资源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文化内容创作生产、5G环境下新业态的培育、积极拓展文化科技重点应用场景等方面将是下一步中国文化科技领域的重点方向。

  交汇点记者 张宣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