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论见 | 清北硕博进街道,是“人尽其才”还是“大材小用”
2020/08/24 21:57  新华报业网  

  近日,杭州市余杭区一份招聘公示在社交网络上火了。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其中,8名毕业生将就职于街道办事处。经余杭区相关部门核实,这份拟录用人员公示名单并非今年的,而是2018年初招聘人员的公示名单。

  对此,有人赞许,高水平发展的确需要匹配高层次人才;另一种声音则提出:基层街道工作真的需要招录硕士博士吗?你怎么看呢?

  只要“人尽其才”就不是“大材小用”

  杨丽

  最近,网上流传一张浙江杭州余杭区招聘公示的截图,引发网友关注。在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他们应聘的是余杭区各事业单位,一些岗位还下沉到街道办事处。

  有人说,辛辛苦苦读到清华、北大的研硕、博硕毕业,就为了到街道办工作?言语之中,大有“大材小用”“高能低就”的批评意味。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到街道基层工作,这是双向pick的过程。双方为何会看对眼,个中原由,不妨从各自的角度做个分析,就能明白到底是不是“大材小用”了。

  先从余杭近几年的招聘大动作说起吧。其实,自2017年起,余杭就打破只从体制内选人的壁垒,着力开展地校合作,走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摆摊”吆喝,迄今已招录102名“清北”硕士博士落地生根。“这是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建设新时代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 “很多工作专业性强,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经济社会的服务管理上做好专业支撑”,在官方回应中,相关负责人道出了求贤若渴的心声。

  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来看,余杭早已成为“浙江经济第一区”,在电子商务产业、服务业、旅游业等方面成绩表现抢眼,想要继续领跑,人才是第一资源。然而前些年,余杭曾在高端人才引进中遇到阻力。举个例子,曾经,余杭一家企业用100万年薪,从南京引进了一位专家,最后却因孩子读书问题,这位专家放弃了在余杭的高薪,回到了南京。类似的现象在余杭不是个例。于是,余杭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当然,也拿出了“真金白银”。比如,余杭招聘开出了35万+的年薪,还有在生活安家补贴、人才公寓使用、租房购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吸引人的还有晋升空间。为了让“清北生”更好地扎根,余杭开设“菁航班”定期开展主题培训,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各个机关都向这些人才敞开大门,努力实现人尽其才,可谓软件硬件都拿出了十足的诚意。

  再从毕业生的角度来说,名校身份让他们在求职市场上更有竞争力,选择面更广,为何会选择到基层街道工作呢?其实仔细了解一下就会明白,无论是人才环境、优惠政策,还是薪资待遇、发展空间,都颇具吸引力。我们可以听听过来人的现身说法。2018年6月,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电子与通讯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陈吉,来到余杭闲林街道,辗转经济发展、村社挂职、拆迁安置、党政群团等岗位锻炼,得到了同事们的普遍认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他运用自己所学的大数据知识,在数字化防控、破题基层治理等方面表现优异,如今,他被借调到杭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专门从事“人才码”方面的工作。你看,只要有能力,在哪里都能体现价值,而且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是无限的。

  换个角度,再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说,基层一线的锻炼是一笔宝贵经历。刚迈出大学校门,基层是了解现实的重要窗口,基层经历是未来发展的一块压舱石。近日,笔者在采访省内多位知名社科名家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起自己的基层工作经历,纷纷表示,扎根基层、反映现实是做深学问的重要基础。所谓顶天立地,深入实践、了解现实,是人才发展的重要一环。反之,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则只会让一些“天之骄子”走向误区。

  总的来说,招聘与应聘是你情我愿的过程,选择对方总有各自的道理。只要人尽其才,能在所在岗位实现个人价值,对社会有所贡献,就不是大材小用,这与岗位高低无关,你说对吗?

  “精准匹配”才能“人尽其才”

  韩宗峰

  清华北大硕博去余杭区街道办并不见得是“高才低就”。长三角地区的公职人员薪资待遇在全国名列前茅,且往往向基层倾斜,尽管是街道办却不意味着待遇差。更何况,通过人才引进的清北硕博们,待遇之外,晋升机会恐怕也优于普通公职人员。所以,从职业含金量看,他们就职于街道办很可能是优先选项而非备用选项。

  但不高才低就合理吗?清华北大是我国两所顶尖高校,之所以有单位在招聘时圈定这两所高校,自然有压缩人才筛选成本的用意,但这样做却不利于打破院校格局固化的不合理现状,恐怕也会带来不正确的用人导向,造成其他企事业单位群起效仿,甚至在用人上“唯出身论”。

  多年前,教育部、人社部等多部门都曾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得设置院校门槛,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缺乏实质性约束力,这当然是因企业有变通性应对措施,是否确因院校问题而拒录很难界定,但部分企事业单位招聘时过度的“清北倾向”,也间接助长了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上的不合理倾向。

  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兼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合理的成分是因为清华北大出人才的概率确实高于其他高校;不合理的是,目前部分用人单位仍缺乏合理的甄选机制,在无法做到科学量化的条件下,只能在个别院校中圈定人选。

  此前,深圳南外高级中学教师招聘,20名拟录用教师中居然有19人来自清华北大,两校之外,只有1名北师大本硕连读的毕业生。客观看,用人单位青睐清北毕业生本属正常,清北毕业生愿意去中学当教师也不算大材小用,但我们不能滑向另一个极端,难道北师大等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如清北毕业生更懂教育?

  这让笔者想到了白岩松两年前“多关注非名校学生”的两会呼吁,他坦言自己到一些普通高校跟学生交流时,“他们的不自信和自卑给我造成的刺激是很强的。”非名校生之所以不自信,并不全是个人性格或家庭背景使然,而是有着沉重的现实来源——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意圈定院校范围。

  另外从专业看,清华北大毕业生去街道办,其岗位招聘、分配并没有做到特别对口,譬如北大地球物理学博士、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这些应聘者的专业所学在街道办不能说丝毫没有用处,但肯定是有可优化空间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可以去科技局,地球物理学博士也可以去地质局等单位,尽量在人才与岗位上做到精准匹配——要知道,清华北大每年消耗上百亿经费,其毕业生能否人尽其才,关乎教育投入是否能转化为社会效益。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