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大国小鲜@基层之治】从“随手扔”到“随手分” 老小区垃圾分类4个月成典范
2020/10/14 21:57  南京日报  

  三山花园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正在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摄

  “垃圾集中存,整洁又便民;垃圾不落地,小区不落尘;垃圾分类好,废物变成宝;处处讲卫生,人人增文明。”在南京秦淮区三山花园小区,68岁居民胡利群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把垃圾分类好,并送到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他还把自己的心得编写成歌,在邻里间传唱。

  过去,三山花园小区的环境卫生并不好,几十个垃圾桶散落在各个楼栋单元门附近,垃圾落地气味刺鼻是常有的事。今年6月开始,随着垃圾分类的开展,撤掉了小区里所有垃圾桶,设置了分类垃圾投放点,短短4个月,环境脱胎换骨,变得干净整洁。

  改变习惯,在厨房增加一个垃圾桶

  胡利群的家位于四楼,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屋内整洁有序。“我和老伴两个人住,每天产生的垃圾并不多。以前厨房里放一个垃圾桶,垃圾分类后增加了一个垃圾桶。”胡利群边走边说,带着记者“参观”厨房里的垃圾分类。

  厨房的台面上放着一个迷你垃圾桶,专门存放厨余垃圾;地上放着另一个垃圾桶,里面存放着废纸、旧毛巾等物品。“以前厨房里只有一个垃圾桶,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我们两个人产生的垃圾很少,每天都倒浪费垃圾袋;等把垃圾袋攒满了,垃圾放置时间长,又容易发臭招虫子。现在,厨余垃圾每天都倒,其他垃圾没有味道,等垃圾袋装满了再送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胡利群说。

  三山花园是秦淮区68个垃圾分类先行先试小区之一,今年3月启动垃圾分类宣传,今年6月开始试点垃圾分类。“工作人员上门指导,还给我们发放垃圾分类小词典,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在家对照着分类,不难。”胡利群说,经过4个多月的试点,他和很多邻居一样,以前是随手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现在逐渐习惯先分类再投放,而且逢人都要说一说垃圾分类的好处。

  撤桶设点,信任化解“邻避效应”

  在小区试点垃圾分类过程中,撤除原有的垃圾桶不容易,新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往往更难。“选址要合适,太偏的话,居民丢垃圾跑得远肯定有意见;合适的位置靠近居民楼,一些居民又不乐意。”双塘街道垃圾分类办公室负责人芮行坤说,三山花园小区的试点工作也遭遇过这样的矛盾,但最终以信任化解了“邻避效应”。

  在三山花园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位于8号楼和14号楼之间,距离最近的一楼窗户也就十几米远。听说全小区的垃圾将集中投放于此,这两栋的两户居民坚决反对,担心臭味难闻。“听说建在自己家窗户边,一开始绝大多数居民是不乐意的,反对很正常。他们认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和普通垃圾桶一样,容易产生污水和难闻的气味。”芮行坤说。于是,在介绍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相关知识的同时,街道和社区组织居民参观已建成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现场直观的感受让居民不再那么盲目地反对。

  实地参观考察后,居民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三山花园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启动试运行,每天请居民身临其境感受和监督。最终,看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的整洁和无异味,居民最终欣然接受。“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每天进行冲洗和消毒,所有工作都对居民开放。以前小区垃圾桶有臭味,现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闻不到味道。大家都了解了真实情况,并对垃圾分类的美好有了实际感受,自然就从反对转为支持。”三山花园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王文全说。

  “邻避效应”往往并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信任的问题,开放是最好的“化解剂”。因此,不应以邻为壑,而应敞开大门、以邻为亲,毕竟百闻不如一见。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宣传垃圾分类的队伍中,三山花园小区也成为外界学习的典范。

  变废为宝,积分兑换热情高

  在三山花园,有时垃圾也是“宝贝”,能换到生活用品。居民根据正确投放的垃圾的重量获取相应积分,每周定时前往积分兑换处换取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像快递盒子这些可回收垃圾我都攒着,周末到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进行积分兑换。”居民胡利群说。

  双塘街道建立起“一户实名、一袋分类、一日两投、一人督导、一卡注册、一牌公开、一表公示、一号监督、一月评比”的“九个一”垃圾分类工作“双塘模式”。双塘街道垃圾分类办公室负责人芮行坤说,“一表公示”是指将垃圾分类收运信息明确公示,包括收运车辆号牌、责任人、联系电话、清运时间等,让居民明确知道垃圾的最终去向;“一号监督”则是公示出混收混运的投诉电话,居民一旦发现混装混运现象,能及时监督、投诉。

  如今行走在小区里,居民胡利群心情舒畅,环境变好了,他和老伴更愿意常下楼散步;有些垃圾还能变废为宝,积分兑换催生更高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觉得在靠近文明时尚。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今年以来,秦淮区主要领导多次现场调研垃圾分类工作,要求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力争在各主城区中树立起典范作用;将对不符合要求的分类行为,采取责令改正、拒收、罚款等措施,用短期“阵痛”立下长期“规矩”。

  记者手记

  分类在指间文明在心中

  在家庭生活中,丢垃圾是一件小事,毫不起眼也无足轻重。其实,垃圾分类,小事不小,分类在指间,文明在心中。

  在实施垃圾分类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困难和矛盾。实施垃圾分类,并不是在家里多摆个垃圾桶、在小区里新建个垃圾分类投放点那么简单,而是意味我们改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三山花园小区,居民从一开始反对,到试点初期的疑惑,再到如今的支持和拥护,他们既是行动者,也是受益者。

  垃圾分类不是一阵风,也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合力推进,要撬动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来共同推进,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生活习惯。

  通讯员 秦萱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有明 严玲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