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用满满热情换回满满知识!这支来自西藏的艺术团来到南京“取经”
2020/10/23 14:29  交汇点新闻  陈洁  

  位于卫岗25号的南京市歌舞剧院今天迎来了一群远道而来的朋友。来自西藏墨竹工卡县“松赞”艺术团的20多位平均年龄25岁的团员,在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后抵达南京,开始为期半个月的文化交流。“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远门,希望能跟南京的老师们学到一些编舞的技巧!”今年10月刚刚入团的大学生白玛旺珍兴奋地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南京市对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25周年。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宁墨交流交往交融,加深援建友谊,西藏墨竹工卡县“松赞”艺术团20余名队员来到南京,在南京市歌舞剧院、南京市话剧团以及南京民族乐团进行跟班学习,并观摩紫金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演出以及参加其他文化交流体验活动等。

  “人们总是说,在西藏,会说话的人就会唱歌,会走路的人就会跳舞。在我看来,这不是说我们的专业技能有多高,只是说明我们对于艺术的热情有多高涨。希望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们能用满满的热情换回满满的知识!”墨竹工卡县文旅局(文物局)副局长次旦旺姆说。

  原墨竹工卡松赞民间艺术团于2008年成立,2012年民间艺人扎西旺堆牵头组建了墨竹松赞民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队初期,演职人员共20人,平均年龄为20岁左右,文化程度均为初中。10年来,墨竹工卡县松赞民间艺术团自主创作了77支歌曲、舞蹈,代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参加了400余场大中小型文艺汇演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9年9月重新整合成为墨竹工卡县“松赞”艺术团,由县文旅局全权负责管理,目前该艺术团人数为23名。

  次旦旺姆介绍说,此次“松赞”艺术团几乎全员都来到了南京,其中年龄最大的34岁,最小的仅17岁。和其他地区的专业艺术院团不同,“松赞”艺术团的团员都是非专业、零基础,他们平时的表演以藏族地区的歌舞为主,相声、话剧等语言类很少涉及。即使是歌舞类的演出,他们团自身也不具备创作和编排能力,每次都要出去找老师来帮忙,又费钱又费力。“我们希望这次能够学到真本领,包括编舞的技巧,灯光、音响如何操控等等,这样我们再下乡演出,就会更游刃有余,演出质量也更高!”

  1997年出生的白玛旺珍,在大学时参加了舞蹈社团,毕业后的她成了“松赞”艺术团的新成员。艺术团的老团员之前有人来过南京演出,“他们说这里的老鸭汤特别好吃,还有老门东也很好。”除了南京的美景、美食外,白玛旺珍特别想学的是如何编舞,还想学钢琴,学跳街舞。“我们平时跳的都是民族舞蹈,但我在电视上看了街舞的综艺节目,特别喜欢这个舞种,比如街舞中的breaking,我觉得如果以后能够和我们的藏族舞蹈融合起来,肯定很好看!”

  开班仪式上,南京歌舞剧院的歌唱演员献上了一首极具江南美感的《茉莉花》,而“松赞”艺术团也表演了奔放、欢快的民族舞蹈《朗玛堆谐》。

  “这不是培训,而是两地艺术工作者的交流,是一种互相学习!”南京市歌舞剧院党支部副书记濮鹰介绍,南京市歌舞剧院的所有演职人员,将把自己在声乐、舞蹈、灯光、音响以及歌曲创作方面的心得和艺术感想与来自西藏的朋友分享。

  据了解,“松赞”艺术团为了这次学习,还准备了二十余支自编舞蹈,希望在这次学习、公益演出以及“南京墨竹周”中予以展示。除了10月26日参与南京歌舞剧院在鼓楼区的百场公益演出外,他们还将与南京市属文艺院团合作编排两个节目,一个是藏汉舞蹈合作,一个是藏汉器乐合作。

  交汇点记者 陈洁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