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气质”全省第一,南京有何“高招”:探寻特大型城市的环境治理之道
2021/01/17 19:24  新华报业网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过去一年,生活在南京的市民明显感到,“水晶天”变多了。近日,该市空气质量年度“成绩单”出炉:2020年,南京PM2.5均值3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4%;优良天数304天,同比增加49天,优良率83.1%,提前一个月达成省定目标,其中PM2.5平均浓度绝对值和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优良天数比率超额完成“十三五”省定目标。日前,该市收到了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的贺信。

  南京蓝天。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特大城市,南京产业结构重工业比重偏大、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城市建设和交通负荷大、三面环山的地形令污染物不易扩散……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困扰下,“全省第一”有何高招?记者走访了南京的工地、钢铁企业、化工园区、餐饮集中区等地,探访“第一”背后的“招式秘笈”。

  招式一:扬尘管理精细化

  工地扬尘是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对PM2.5均值影响较大。

  “PM2.5:23ug/m³、湿度24HR”1月8日,记者在位于南京建邺区的阿里巴巴江苏总部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扬尘噪声在线监测系统正实时播报着工地上的温度、风向、PM2.5浓度等,周围裸土覆盖绿色防尘网,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青山”。

  当天,室外温度-9℃。“今天太冷了,洒水后道路容易结冰,平常我们洒水车是24小时巡逻的,看到尘土多的地方就及时洒水降尘。”工地负责人、中建八局安全部经理屈亚军表示,工地对扬尘治理实施精细化管理,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在堆放时做到100%覆盖,同时加大裸露场地洒水降尘频次、禁止施工现场沥青熔化作业、停止现场灰土拌和作业。

  施工现场裸露土地需覆盖以减少扬尘。洪叶摄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副处长汪炘说,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说,工地及道路扬尘等一次性颗粒物对PM2.5的影响最大。“为此,2019年,南京提出对工地实施差别化管理,管理要求从‘五达标一公示’提升至‘八达标两承诺一公示’,对表现优异的工地‘网开一面’,可全天候施工。目前市内共有1500余个智慧工地,其中400个是差别化管理工地。同时,渣土车管理日趋完善,2019年以来陆续更新了9000辆新型渣土车,排放标准达到国五并装有GPS,要求按照规定路线行驶、进出场要有冲洗。”

  “车在出工地前都会经过两道冲洗,装卸处一道、靠近工地出口处一道,同时材料进出均采用翻盖车辆,确保不把扬尘带出工地。”在洗车台,一辆搅拌车正在进行清洗作业。屈亚军说,作为南京市差别化管理工地之一,工地安装了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备,并将监测降尘、监控系统数据传输到全市统一的“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动态监控现场作业情况,发现指数超标后系统会自动采取相应降尘措施并通过消息、短信等方式通知现场责任人。

  车辆离开工地前需两次冲洗轮胎。洪叶摄

  如果说阿里巴巴江苏总部项目是南京差别化管理工地的缩影,那么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则是南京推进钢铁行业扬尘治理的典型。

  走进南钢厂区,记者看到一座有几个足球场大的拱形大棚。“这是我们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原料厂封闭大棚,已投入使用,以前我们原料都是露天堆放的。”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平介绍,为了有效控制煤炭堆场、彻底杜绝铁矿粉在大风天气的扬尘问题,南钢主动废除原有的煤场抑尘网,实现“煤进仓、焦进仓、矿进棚”目标。目前正在建设二期项目——总面积近25万平方米的两个密封大棚总和总存量12万吨的39座方形焦炭储仓,分别用于储存煤炭和外购焦炭,预计可每年减少粉尘无组织排放4800吨。

  “刚来的时候,早上进厂时穿的是一件干净衣服,出厂时就落了一层灰,一天下来手指甲也是黑乎乎。现在感觉空气都变清新了。”2004年来到南钢工作的陈长卫说,“厂里将高炉出铁场进行封闭改造,所有皮带机、堆料机都进行了密封,还配有除尘设施,做到‘出铁不见铁’。”

  招式二:产业结构再优化

  空气质量的改善非一朝一夕,成绩来源于多年的积累。

  “南京的钢铁企业排放量占工业源排放将近一半,实施钢铁企业升级改造对污染减排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南钢、梅钢实施环保改造,先后实施了超过30个脱硫、脱硝减排工程,到2020年,两家企业都已达到超低排放限值要求,一年可削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分别超过5000吨、2000吨。”汪炘估算道。

  位于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内的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最早全部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化工企业之一。“我们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技术先进、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成熟工艺技术,设计上下游产品互相衔接,既减少了物流和采购成本,同时也‘变废为宝’,使得副产物、废气等实现全公司内的合理利用。”公司安全健康环保部门总监王哲明表示,比如把高热值废气作为燃料气送至电厂发电、部分二氧化碳尾气送至合成气装置作为物料回收等。公司的一体化理念贯穿于生产、能源、技术、物流、采购五大过程全程,实现了环境影响最小化、能源和资源节约化。

  VOCs(挥发性有机物)是PM2.5生成的重要前体物,南京VOCs治理以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方式在进行。

  “我们早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开始治理,‘十三五’期间则是进一步推进,对全市900多家VOCs重点排放企业进行了至少一轮的整治提升。”汪炘说,2020年5月起,南京对全市936家涉VOCs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送标准、送政策、送专家、送点子、送体检,确保企业VOCs有效减排。

  1月12日,记者在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一楼大厅看到,近20块展示牌展示着园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任务作战清单,清清楚楚地列出每一条任务的内容、完成时间、责任领导、对接人等。

  “没有具体项目,治气就没有抓手。2020年园区狠抓工程项目治理,在完成方案中的30项VOCs重点减排工程的基础上,又完成方案外VOCs滚动治理项目10项。”南京市江北新区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小国说,2020年,园区VOCs排放总量削减1588吨,较2019年同比下降23.4%。

  与此同时,为推动企业绿色、安全、转型发展,新材料科技园在全国同类园区中率先提出并推行“企业绿色综合评价办法”,通过“发展”和“绿色”双重考核,“引导”和“倒逼”双向发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不转型就活不下去。”刘小国细数道,2013年以来园区关闭了红太阳生物化学的吡啶生产线、南京制药厂的吡喹酮生产线、白敬宇制药的盐酸丁咯地尔生产线一批“久治不愈”的生产线,责令福昌化工重建焚烧炉。

  密封改造的钢铁厂。洪叶摄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锋说,“十三五”期间,南京围绕“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总体部署,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的转折点,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严控污染,使大气治理成为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南京先后完成22家水泥企业、140家铸造企业、261家砖瓦企业整治,取缔关闭158家。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8万千瓦,淘汰炼铁250万吨、炼钢360万吨、焦炭58万吨、水泥326万吨、印染5180万米、玻璃207万重量箱。

  招式三:污染监管科学化

  在减排的同时,如何能做到空气污染精准防控,南京给出的答案是第一时间找到污染源,用科学手段进行“靶向治疗”。

  2017年,新材料科技园启动废气特征因子指纹库,完成了102家362个排气筒的调查分析以及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园区企业废气在线监控设备已安装436套;建成“1个中心监测站、4个子监测站、1辆走航车”的全国首个园区大气问题“监控预警排查一体化”精准诊断系统。

  “只有检测到单个因子,我们才能精准溯源到企业,每个企业因子都有所差别,特征因子指纹库就是我们根据各排气筒摸排情况分析录入的,目前大气监控预警体系基本上覆盖了园区所有关注因子。”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张玲玲解释道,相较于其他设备1小时出一组数据,该套设备能实现两秒一读取,实时获取不同污染物浓度及变化规律,便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检测,查出问题。

  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核心区,美食遍布大街小巷。“一到饭点,瑞阳街上就飘着蓝烟。我们区大队负责现场执法的队员只有8个,而区内有餐饮企业4900多家,因此只能用科技手段来补执法力量的短板。”南京市秦淮区环保监察队队长荣照辉表示。

  瑞阳街上安装的油烟在线监控仪。 王静摄

  该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宋新莉介绍,2019年起,秦淮区为全区80平米以上餐饮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地食堂安装油烟在线监控仪,目前已在1324家单位安装油烟在线监控仪1562台,重点餐饮在线安装项目完成率、推进率在全市排名第一,全区餐饮油烟投诉同比去年下降了32.4%。

  1月12日下午3点26分,记者在秦淮区污染防治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看到,系统提示当天共有6家餐饮企业排放浓度超标。“如果数值超标,系统就会自动将数据推送给商家,商家必须在3天内清洗油烟机,确保达标排放,否则执法人员会到现场执法。”荣照辉说,手机APP上也能看到油烟排放浓度,监控仪、净化器、风机是否开启等。

  瑞阳街如今已经换了面貌,餐饮油烟经净化器处理后,通过加装的高空排烟管道排出。“当时有些居民担心安装之后对自己生活有影响,为了让他们安心,我留下了我的电话,说有问题随时找我,至今一次也没有响过。”荣照辉说,据统计,有关瑞阳街的餐饮油烟投诉数量由2016年的312件,降至2020年的0件。

  “好的做法和机制要延续下去。”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周徐海说,PM2.5浓度降低后,大气治理最大的“拦路虎”是臭氧污染,南京市VOCs、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大,且产生来源众多,行业分布广泛,必须要实施全领域全流程治理才能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将继续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合作,研究臭氧污染治理的南京方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吴琼文/摄

  摄像 高鑫

  见习记者 王静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