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圆梦那一刻 |“有机更新”让小西湖“活”了
2021/10/13 09:01  新华报业网  仇惠栋  

  10月1日,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片区成了热门景点。堆草巷33号刘家后院花草盎然、俯拾皆景,不时有游客驻足留影。71岁的刘光纪闲坐院中,与不期而遇的客人们聊着自己院落的“一草一木”和“城南旧事”。

  院子中央的盆栽昙花含苞待放。“今晚昙花一现,欢迎观赏。”女主人秦柳昆特意制作了一块告示牌。她告诉记者, “这是这盆昙花今年的第五茬开花,昨晚开花来了100多人围观,今晚还有几朵要开。”

  “这座宅子是1935年修造的,我从1950年出生起就住在这里。”刘光纪说,这处祖宅可以说是他的一生所系,其所在小西湖街区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但改造前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成为棚户区。

  “这一二十年,传了无数次拆迁改造的消息,每次都让我忐忑不安——房子要保不住了。”刘光纪说,最终落地的“有机更新”方案却让他很踏实。2015年,南京市在这里启动“小尺度、渐进式”城市微更新实践,秦淮区与高校设计专家和志愿者团队合作,走进百姓家门一起商量着办,最终确定了“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的保护新路径。

  “这个院子这么漂亮,能不能改造成镂空院墙,让游客在外面也能看到里面的风景?”2018年,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的工作人员带着图纸上门与老刘商量。“可以!这个院子开个后门,平时我就敞开着,咱家这个后院可以和游客共享。”刘光纪说,之所以这么“大方”,是项目建设方尊重民意、洞悉民情的诚意打动了他。他还一度担心这里会改出仿古街区的一溜门面房,特别提意见,一定要体现历史传统,最好能把道路恢复成上世纪50年代的模样。“现在看来,政府的想法和我们完全一致,当年的街巷肌理又回来了。”

  “关键还是要留住人,这样才能留住老城南的味道。”老刘的这个心愿也实现了。小西湖片区改造遵循居民去留自愿的原则,堆草巷的多家住户都留在了原地。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董事长范宁介绍,整个小西湖片区规划为15个管控单元127个实施单元,成熟一片改造一片,已改造出48个院落……堆草巷31号这个大杂院里仅有两户人家选择不搬,东南大学韩冬青教授便设计出了一个“共生院”,留守的老陈、老张家与设计师工作室“同住”一院,共同订立“院子公约”维护公共空间。

  2019年10月7日,老刘家的“共享院”改造完工,他隔三差五跑花鸟市场,110平方米的院子里种上了50多种花草。眼下,院子里那棵100多岁的石榴树枝繁叶茂、红果低垂。“我们从来不摘,留着给游客拍照。”秦柳昆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仇惠栋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