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南京:为历史名城发展积蓄新动能,让共同的遗产焕发新光彩
2021/12/30 17:14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南京与国际“朋友圈”好友的双向奔赴,激活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池春水。

  12月15日—31日,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南京。在江苏园博园、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小东园、金陵小城等网红地标,2021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以下简称“名城会”)一系列重磅活动精彩上演。活动以“互鉴·融合·共创”为主题,“云集”国内外名城嘉宾,推介南京实践案例、交流互鉴保护路径、传递可持续发展“好声音”。在这方创新活力与人文魅力交融、古都风韵与时代风尚辉映的热土上,南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正以国际化视野展开“新成效”“新步伐”“新提高”“新进步”“新水平”的崭新画卷,在实现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文化赋能

  南京在国际舞台散发魅力迸发活力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自古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600多年前,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南京作为决策地、始发地和造船地,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大繁荣,促进了中西商业文化的大交流。今天,南京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正在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

  名城会历经十八载,首创于2004年,每两年举办一届。今年是第九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近年来,南京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12月15日,2021南京名城会在江苏园博园正式启动,以“郑和下西洋路线”为元素设计的启动仪式,寓示古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联结与延续。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机构、“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国际友好城市、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组织成员城市的各方嘉宾,线上线下相约南京,共绘“一带一路”多元文化交流共生的新画卷。

  南京的城市国际文化影响力更加彰显。99个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城市遍及五大洲52个国家,城市“朋友圈”越来越大;深入实施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工程,全面推动南京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南京云锦、秦淮灯彩、金陵刻经、南京金箔、南京白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舞台上散发魅力。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五国代表夏泽瀚在2021南京名城会特别对话——“和衷共济:共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未来”上对南京的评价:被誉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是一座国际城市,一座记录历史之城,更是一座文化艺术之城。

  名城“交锋”

  聆听世界城市文化遗产与创新之声

  历史文化遗产是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世界各个城市的根脉。

  名城会期间,在“和衷共济:共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未来”特别对话、2021世界城市遗产与创新论坛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展开精彩的思辨,分享现实案例和最新趋势。

  “文化已经走到城市发展的中心地位,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发展”、“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如何创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融合和跨文化交流下,历史文化遗产的新出路”……一系列议题引发热议。

  “为了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即让城市具有包容性、安全性、复原力和可持续性,我们必须重视城市的文化资产,并将这种现实转化为更有效的政策和更加可持续的城市治理。”夏泽翰说。

  英国伦敦市副市长、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组织主席贾斯汀•西蒙斯表示,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组织由八个成员城市发展到世界各地的近四十个城市,约有56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而在南京举办区域论坛探讨城市在面对遗产和文化时的创新路径,分享世界各地的最佳实践,对于推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有着实际的意义。

  葡萄牙里斯本市前文化事务副市长卡塔里娜•瓦斯•平托认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会创造更强的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她介绍了里斯本图书馆网络建设计划。多伦多市政府文化艺术部高级文化事务官员洛里·马丁向与会嘉宾展示了北美正在进行的最大的再开发项目——多伦多滨水区复兴项目案例。

  利物浦大学建筑与视觉艺术中心主任理查德•科克表示,他们正在通过数字技术,将利物浦市一级建筑圣乔治大厅改造为新的沉浸式旅游景点。创意城市之父、创意体系节的联合创办人、英国城市规划专家查尔斯•兰德利说,阿姆斯特丹对待古旧建筑不是拆除,而是翻新投入新的用途,比如变成创业中心、博物馆,或者普通的工作场所、酒店等等。

  也有专家谈到生态环境等因素。前意大利米兰市副市长斯坦法诺·博埃里将“垂直森林”概念引入中国,如正在南京打造“南京垂直森林”项目,他说未来期待更多实际项目的落成。

  从茉莉花到图兰朵

  全球青年“云”上联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提到,要大力推广普及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意识,特别是要加强面向青年人的世界遗产教育。2021南京名城会秉持了这一宗旨,聚焦Z世代青年进行实践,并举办丰富多彩的展览。

  15日下午,名城会实践与展览活动环节的重要项目——“共同的遗产,共同的世界”艺术共创行动正式启动。一场全球线上传递、一场快闪、一个南京全城落地展示精彩上演。南京名城会组委会通过海内外社交平台,向全球100位艺术家发出创作邀约,用艺术表达保护“共同的遗产”的决心。

  摄影、数字媒体艺术、平面设计、手绘,活动征集到来自中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柬埔寨、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利比里亚等15个国家的超过30位青年创作者的艺术作品。25岁的欧丹青(Camila Ocando Thomas)第一个响应活动,她是委内瑞拉视觉艺术家和诗歌作家,作品描述为“创造力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基石”。哈萨克斯坦的哈俊(Yumakayeva Elvira)目前在南京艺术学院留学,她创作了一幅名为《共同希望》的画作,希望所有人守护并维持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炽热的阳光,永恒的世界,充满爱的明亮世界,我们幸福地欢快歌唱……”在南京的明城墙、英国的温莎城堡、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大学、阿联酋的迪拜之框、埃及的金字塔等知名文化地标,20位中外青年代表用大提琴、二胡、长笛及非洲鼓等乐器,共同演奏并合唱《从茉莉花到图兰朵》。一场全球快闪让所有人沉醉于东西方音乐融合的美妙氛围中。

  本次共创行动也在展示形式和空间上突破。12月15日到19日,25只高2米、4米、6米不等的“Together”系列气球装置在南京全城文化遗产地标前落地展示。气球的一面展示线上征集的艺术作品,另一面选取作品中的代表元素二次创作,吸引年轻人打卡拍照。话题在新浪微博、脸书、推特等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热议,许多青年表示展览方式很新颖,希望有机会到南京来。

  同时,以“极美南京”整座城市为展场,举办2021“丝绸之路青年之眼”国际摄影大赛作品展,将世界各国青年眼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南京市民分享,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不仅如此,名城会举办期间,多个重要的国际活动同时在南京举办。12月17日晚,2021“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特别对话在北京、南京、长沙三地同步举行。以“创意、遗产和韧性方面的青年领导力”为主题,4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80多名青年代表参与讨论。

  “南京实践”备受关注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路径

  以“文”会友,擦亮世界读懂南京的窗口。2019年,南京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授予“文学之都”称号。同一年,南京正式加入这个现今最高级别的国际城市间文化交流平台——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组织。

  有了世界级文化名片,可以更好地彰显南京的文化形象与城市品牌。12月16日下午举行的2021世界城市遗产与创新论坛上,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会秘书长闻一武说,文学空间需要一个“总纲”,就是“南京文学客厅”。“希望通过这根‘总纲’浓缩南京文学的十个维度,包括文脉的长度、包容的器度、作品的浓度、人文的温度等等。”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鲁安东表示,南京正在建设一座文学馆,并在规划10条文学之都小路,比如六朝文学小路、现当代文学小路、明清文学小路。

  在发布《文化推动世界城市活力报告》时,南京作为全球案例,被世界文化与创意领域的专家、全球城市咨询机构创始人兼负责人大卫·亚当屡屡提及。“南京在文学文化指标方面表现得很好,是这个领域中成绩最好的城市之一。”比如在电影方面,2020年南京票房3.63亿,持续多年稳居全国城市排名前十的“票仓”。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天然使者”。除了本土实践,南京许许多多的高校学术团队还活跃在世界各地,以实际行动推动历史名城保护的国际合作,为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南京力量”、“中国智慧”,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董卫教授及其团队正是这样的存在。在名城会期间,他分享了保护妙乌古城的案例。“通过一整片建筑群、街区、村落等的保护,形成整体遗产保护方案,留存住风貌和气质,同时活跃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这是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董卫表示,为了更好的将国内的保护经验向外传播,加强国际间合作,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他和团队不仅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城市历史白皮书》等理论文件的编撰,还在缅甸、柬埔寨、印度、尼泊尔、非洲等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了许多古城保护的实践案例。2021名城会系列活动——“历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东南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揭牌共建“亚洲遗产档案中心”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两个项目,以持续推动亚太地区历史城市以及城乡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同时推进文化遗产管理能力的新基准。

  那么,南京还能给全球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带来什么?活动期间,全球的嘉宾通过“云连线”的方式认识了江苏园博园。在得知一年前它还是一座巨大的废弃矿山后,嘉宾们纷纷赞叹极美南京在“活化”工业遗产方面做出了样板。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12月28日,南京城墙博物馆试开放。始建于1366年的南京城墙,是现存世界最长、规模最大、真实性最好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是南京体量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造也在寻求历史文物与当代博物馆之间的对话与平衡。

  “南京历史地段保护已经从1.0时代走到了3.0时代,保护的关注点实现了从建筑到街巷再到人的转变。”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吕晓宁表示,近年来,南京一直致力于探索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路径,力求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江苏省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以小西湖片区微更新项目为例进行阐述,五年来,小西湖片区的老房子通过“小尺度、渐进式”更新,不仅重新焕发生机,而且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烟火气。

  同样令人惊喜的,还有名城会期间开街的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十一街区。定位为“文化”“艺术”“时尚”,将成为南京新的文化地标。时光在消逝,文学和建筑却闪烁着它自己的光彩。

  2021南京名城会收官,但极美韵味仍在向全世界传递。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南京将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走共富之路,建设成为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典范之城。面向未来,南京将与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与青年人发生美好的链接与回应,探讨共性与特性,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和谐关系,这也是南京名城会举办的意义所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纪树霞 李爽

  文中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