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上好大学“最后一课”
2019/06/10 20:36  新华报业网  颜云霞  

  日前,针对备受质疑的“毕业典礼仅让毕业生代表参加”一事,苏州大学紧急调整方案,将出席对象更改为“2019届全体毕业生”。大学毕业,是人生的一大重要节点。毕业典礼理当“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学生的正当权利,也是高校应有的温情。苏州大学及时补救,这种态度值得肯定。透过这件事情,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应该如何给四年大学教育划上一个“句号”?

  大学教育是一个闭环,“最后一课”也好,“最后一站”也罢,仍然需要郑重对待。一方面,它们传递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有始有终、全程育人的必然要求。但在现实中,我们高校的毕业教育仍有所欠缺,毕业文化有待完善。以毕业典礼为例,有的囿于场地等客观原因限制参与人数,有的过程僵化、流于形式,有的校长盲目模仿当年的“根叔”、狂飙所谓的“金句”……再以行政服务为例,有的尚未到最后离校时间就清空毕业生的寝室,有的为保就业率以扣留毕业证相要挟,有的对学生的毕业材料审核不严、漠不关心……与开学季对新生的热情相比,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则显得有点冷漠,以致于有的毕业生“轻轻地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上好大学“最后一课”,需要多一点仪式感。大学的仪式,应体现出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质,表达出对知识和人本身的尊重。更重要的是,通过仪式让学生加强认同的同时,生出一种延续传统和传递大学价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一点上,美国很多高校都做得很好。比如,哈佛每年不惜花费巨大的精力举办热烈、隆重、庄严、规模宏大的毕业典礼,并邀请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参加,由各学院院长亲自向身穿礼服的毕业生颁发文凭、授予学位。这样的仪式让毕业生心生自豪、倍感激动,也成为维系学校和学生感情的最好方式。

  上好大学“最后一课”,需要多一点参与感。相较而言,毕业生的人生观念和价值标准已基本形成,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强,高校应该以互动参与的方式,为毕业生们营造积极向上的毕业氛围。比如,清华大学每年举办的“毕业纪”无偿献血活动,将无私奉献的献血精神及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随时光传承下去。再如,广州大学去年开展的“毕业季,零废弃”行动,让毕业生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并在离开时给环卫工人们留下暖心的小礼物。这样的参与活动,传递的有公益、有感恩,是大学教育的完美延续。

  上好大学“最后一课”,需要多一点人文感。毕业在即,就业往往是毕业生面临的最大压力,不少学生可能会有一种茫然和困惑。这时,高校开展以大学生求职、择业、创业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毕业文化活动非常必要。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科技、学术、实践、思辩类的校园毕业文化活动,为毕业生打造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热身舞台”。此外,毕业生在这一阶段的心情往往比较复杂,高校也需对其情绪予以积极引导。2018年人民大学绘制了一张巨幅火车票,祝愿学子们搭乘“毕业号”,从大学校园站通往“前程似锦站”,寓意青春不散场,梦想今起航,就是很好的做法。

  交汇点记者 颜云霞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