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点评 > 点评 > 正文
点评|公共话题不能陷入“非此即彼”
2019/07/23 20:32  新华报业网  

  连日来,周杰伦和蔡徐坤两位艺人的“粉丝PK战”引爆舆论。正当大家还在讨论情怀、代际差异等话题时,北京市消协对新浪微博进行了紧急约谈。原来,有消费者为了参加新浪微博“明星势力榜”,购买了虚拟鲜花给支持的明星打榜。但主办方暂停该明星的上榜资格后,在退款问题上表述不清,引发疑虑。看到这里我们总算搞明白,“榜战”的背后有一套成熟的流量变现体系,争人气是假,挣金钱是真。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有些大人在逗孩子时喜欢问“爸爸好还是妈妈好”,让孩子着急、家长尴尬。早就有育儿专家指出,这类恶趣味的问题不利于儿童的性格养成,容易诱导孩子见风使舵,同时产生不安定感。为儿童灌输人为制造的对立不恰当,同样,在讨论公共话题时也要避免让公众成为这个被逗弄的 “儿童”。看到自己支持的事物、赞同的观点被对立面打压,任谁都会产生站出来一辩高低的冲动,但这恰恰可能中了话题制造者的“圈套”。

  面对网上经常出现的对立话题,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南方和北方的差异真的值得为之争论吗?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真的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吗?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风俗差别就一定要争出高下吗?如果说对这类生活中的对立矛盾,还可以当作意气之争一笑了之,那么一些挑战社会基本共识的话题,就不得不让人心生警惕。比如,制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紧张情绪,播散不信任的种子。比如,割裂党纪和国法,用偷换概念的方式干扰大众认知。

  公共话题的本意,应是让社会大众充分交换意见,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共识。然而人为制造对立话题,就可能会在传播发酵的过程中失去控制,最终造成社会心理的巨大鸿沟。争完了明星争地域,争完了职业争族群,在无休止的争论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下降,和谐的氛围在一步步被解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净化公共话题,避开了“非此即彼”的观点陷阱,我们每个人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交汇点记者 袁媛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