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点评 > 点评 > 正文
点评 | 过江通道更名,这道题不能简单答
2019/08/27 20:10  新华报业网  陈立民  

  近日,南京市交通运输局面向公众征求意见,拟对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四桥,南京扬子江隧道、长江隧道进行更名。此次更名是应一些民众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提案和建议要求而进行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客观来说,对这五座过江通道进行更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扬子江就是长江的别名,扬子江隧道和长江隧道常常让人混淆;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四桥均是以修建时间先后而编号命名的,但因其数字次序和地理方位的不一致,有悖人们思维习惯,容易造成混乱。若继续沿用数字命名习惯,往后新建的过江通道,是不是会被命名为“十桥”“二十桥”?恐怕别说外地人,就算老南京,可能都会“傻傻分不清”。对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古都南京而言,“一二三四五”式的过简、直白、同质化命名难以彰显南京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从提供的建议方案看,拟取而代之的八卦洲、定淮门、大胜关、应天大街等名称,既方便百姓识别,又能激发“老地名”潜在的新活力,长远来说倒不失为一件好事。

  诸如城市扩容、区划调整、地名变更等繁复事项,在整个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但在改不改名的背后,有些问题亟待引起重视。此次南京市交通部门公开征求意见,彰显了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的管理导向,值得肯定。但正如网友所言,现在是网络时代,很多市民诉求都反映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除了征求意见有关办法中规定的信函、电邮和电话三个“传统渠道”,还应该多一些“互联网思维”“用户意识”,方便市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意见。改名涉及面广,不是一件小事,更名后续会产生文件证照、路牌标识、地图更新等一系列问题,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管理成本之大,值得考量。

  改还是不改?是拷问城市管理和决策水平的一道难题。讨论之余,更需深思。每个耳熟能详的地名背后,都彰显着城市的独特气质,镌刻着市民的生活方式和集体记忆。在看得见的变化和看不见的不变中,如何平衡好这个尺度,需要审慎、耐心和智慧。城市管理要有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如果道路和桥梁在建设之初就有一套相对完备的命名制度、规则和体系,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省却“路到半途”才来更名的烦恼?如果我们在更名的过程中,多一些听取意见的渠道,多听取各方不同的意见,多吸纳一些专家和市民的看法,更名程序的科学性是不是有更多的保障?总而言之,更名有时候是需要的,但更名引发的城市管理如何增强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精细性等问题,值得各方深思。

  交汇点记者 陈立民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