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潮叔读报 | 媒体版“余则成”来了!央视记者卧底销售公司业绩出众成“二把手”
2021/03/17 19:26  交汇点新闻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一段央视3·15卧底记者的自述视频,今天登上微博热门话题。看完视频,潮叔想起了有人评价三国权臣司马懿的这句话。

  据化名“老K”的记者讲述,为了揭露某二手汽车交易平台欺骗消费者的问题,他卧底到一家公司做销售。为了拿到核心资料和证据,一着急、一努力便从销售做到了高管,工资也水涨船高,手下还有了十几个“小弟”。台里怕他“叛变”,每天一通电话嘘寒问暖……

  潮叔觉得,这事儿如果从头到尾全当作“热闹”来看,可能有点浪费了。

  01

  卧底有风险。作为媒体人,潮叔首先要表达对“老K”这位同行的敬意。

  顾名思义,“卧底”就是打入敌人内部,作为内应,以便于打击敌人。刚才提到的历史人物司马懿,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卧底。此人后来装病不起、颠覆魏国,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魏国朝廷给逼出来的。

  但电视剧《潜伏》里的余则成,可算得上典型的卧底。

  《潜伏》热播后,余则成不仅成为我地下党的代表,更成为一切间谍(包括商业间谍,秘密获取情报人员等)的代称。

  央视记者“老K”堪称媒体版“余则成”。他的卧底成就,是成功打入调查对象内部、获取了对方违法事实、成就了央视315晚会的监督报道。

  颇为传奇的是,在此过程中,他还假戏真唱,卧着卧着,竟卧成了公司的“二把手”。

  这至少说明,此人不仅是一名素质过硬的好记者,同样也是一名很有发展潜质的“生意人”“职场人”。他如果真的改行做其他事,想来也不会太差——相反,可能会很好。

  并且,他不光专业素质过硬,心理素质也足够过硬。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始终不忘本心,任务完成、功成身退,没有被更高职位、更高薪水诱惑住。

  向这样的记者表达敬意,必须的。

  02

  出镜的“老K”,仍不忘戴着戏剧脸谱的面具,声音也经过了特殊处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隐喻:

  在卧底之时,他们戴着“面具”,将本我的一面严密地藏起来;

  在结束卧底之后,他们同样可能需要躲在“面具”背后,不敢以本我示人。

  这样的状态,确实可说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卧底记者的不易,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在这种“演戏”般的生活中,完成心理调适、角色适应。

  有时候,为了完成特定的调查任务,卧底记者的卧底周期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当年轰动一时的冠生园月饼陈馅事件,央视记者就曾打入月饼厂、卧底近一年。

  风险,寂寞,难免的。可以说,每一个卧底记者,都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学者陈安庆今天写了一篇文章《卧底记者: 呼叫总编!你们再不收网,我就要当老大了》,其中就提到——

  2012年1月15日,“2011年度中国正义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卧底黑砖窑解救奴工的记者崔松旺获评“2011年度中国正义人物”。

  崔松旺获奖后发表现场感言:“一个有良心的记者就要勇于揭露真相,死了都要拍。”

  崔松旺装扮成各种身份的人,接近黑砖窑。“有一次我说我是监狱在逃人员,能不能给我口饭吃,不要钱。他们留我吃饭,又腥又骚的面条,非常臭。当时不饿,但为了证明自己很饿,我一口气吃了两碗。后来还是被看穿了,老板要我离开,我出大门,他跟了我两公里,肯定是对我的身份有怀疑。”

  《红楼梦》里说,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在真与假中间穿梭,在风险与诱惑之间游走,他们为了什么?

  从媒体的角度说,是挖掘事实真相、维护职业荣誉。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则是捍卫公共利益。

  电影《勇敢的心》有个十分经典的结尾:苏格兰领袖威廉·华莱士(梅尔·吉布森饰)领导起义,反抗英格兰残暴统治,最终失败。在受刑牺牲的那一刻,华莱士大喊一声——

  “Freedom!”

  这一喊,被影评人称为“史上最强一声喊”。

  潮叔深信,在卧底记者的心中,同样藏着一句无声的呐喊——

  “为了公共利益!”

  03

  有位学者留言说,新闻人应该避免如下几种表现——

  自甘“围观”,不肯“介入”;满足于“被点击”,不向往“被尊敬”;长于“适应环境”,不敢“变革社会”。

  读这几句话,有如剃刀从眼前划过。

  这些话,其实也应当看作社会对新闻人的普遍期待。

  看视频的时候,潮叔颇感好奇:“功成身退”后的“老K”,后来的情况如何?

  能够代表央视出镜讲故事,说明“老K”很可能还没有离开新闻战线。在完成那次卧底任务后,也许他获得了表彰、奖励、提拔;也可能,他初心不改,仍然坚守在新闻工作一线,继续维护公共利益;也许,接下来他还有过好多次暗访、卧底的经历甚至传奇……

  今天的新闻界,太需要“老K”这种媒体人了。

  今天的公共利益,也依然呼唤这种媒体人。

  光有正面报道、成就报道的新闻界,肯定是不完整的。而维护公共利益,更是需要众多的315晚会,需要更多的调查和卧底报道。

  遗憾的是,调查记者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少数。而卧底记者,就更是凤毛麟角。

  有统计说,现在全国的调查记者加在一起,也不到200人。这在总量几十万的媒体人中,比例确实太低。

  调查记者稀缺,当然与其职业风险、职业认同乃至于价值实现息息相关。他们的价值实现,既反映在调查成果披露后引发的社会关注、问题整改,也反映在社会公众和所在媒体如何对待他们的辛苦付出。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让“老K”们切身感受到: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哪怕一直躲在面具背后,“老K”们也是心暖暖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左中甫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