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地评线】我们需要更多“搬木头方法”
2022/05/15 15:25  新华报业网  

  今天是全国助残日,本次活动主题为“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改善残障人士的就业状况是个大命题,残障人士最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不是施舍,而是机会。因此,关爱残疾人,关键要从给予尊重和保障权利开始。

  要给予残障人士以人格尊重。对于残障人士来说,就业很大意义上不只是工作,更是对劳动权益的保障,对自身价值的证明和对人格尊严的体现。《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但客观而言,社会上依然存在对残障人士的就业偏见,以影响公司形象、工作能力有限,工作效率低下为由,将残障人士拒之门外的现象并不罕见。上天给予了残障人士的不幸,我们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社会各界需消除偏见与隔阂,以积极友善的姿态对待残障人、推动残障人就业。对聋哑外卖员打来的“无声电话”多一份理解,与心智障碍店员沟通时多一份包容,把关爱融进生活日常中。对于勇敢迈出家门,努力成为社会一份子的残障人士来说,这便是普通人给予的最大帮助。

  要保障残障人士的公民权利。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残障人士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残障人士就业成效显著。但真正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需要多方合力,单靠政策容易治标不治本。在这一点上,社会各方面都有可改善之处:一来,家庭对残障子女的教育,应丢掉“学了也没用”的姿态,多鼓励残障人士从小学习,为日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打好扎实基础;二来,增加残疾人多元就业的平台。目前各地为提高残疾人就业率,匆匆搭建了不少就业培训平台,也培育了不少帮助残疾人就业的社工组织,但实际深入就会发现,不少培训都具有很深的“刻板印象”,没有从残障人士个人出发。有些视觉障碍者明明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却被安排进按摩等行业,造成人才不对位的情况,未能切实保障残障人士的就业选择权。要帮助残障人士真正就业,保障他们的公民权利,有些思想应该摈弃,有关标准应该与时俱进。

  在荷兰最大的慈善机构——荷兰郁金香基金会总部的院子里屹立着一座老人的塑像,塑像的底座刻着一行字:一手给予帮助、一手给予尊重。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费尔南德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荷兰人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费尔南德一家因德国后裔的身份得以生存,他开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帮助那些饥饿的逃难者。每当有逃难者经过,费尔南德就走上前请求人家帮他把院子里的一根长木抬到门口,作为感谢,他会拿出食物送给逃难者。待其离开后,他又请下一个逃难者帮忙把门口的长木抬回院子里,并以食物感谢。

  一根木头每天反反复复被抬来抬去,解救了许多饥饿的人。一手给予帮助、一手给予尊重,“搬木头方法”彰显的是无论何时,每个人都享有尊严的人道精神。关爱不是施舍,尊严无价。破解残障人士就业难这道命题,还需从尊重开始。尊重他们融入社会的权利,尊重他们选择职业的权利,让更多残障人士平等享受教育和就业,因材施教、因人施用。残障人士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其实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多。(林惠虹)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