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新华时论|读懂“农村公交亭”背后的民生新需求
2022/11/23 19:19  新华报业网  

  兴化市挤出数千万财政资金,用两年时间在全市466个行政村,村村建起公交候车亭,此举受到众多网友点赞和百姓欢迎。

  过去,农民进城需要走很长一段路,到镇上搭乘公交,费时又费力。为了满足农民出行需要,不少地方将城市公交延伸到农村,让农民在村里就能坐上公交车。“村村通公交”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也方便了村民收寄快递。同时,农村公交的四通八达,城乡一体化,也为城里人到农村观光旅游、选购农副产品带来了便利,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然而,一些地方农村公交虽通了,但却没有配套的公交候车亭,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公交站牌立在那里,村民不得不站在露天下,夏天顶着酷暑、冬天冒着寒风候车,遇到下雨天还会被淋成“落汤鸡”。因年久失修,有的地方连公交站牌也不见踪影了,村民对公交线路、停靠站点只能连猜带蒙。现在,村民不再满足于村村通公路,他们期盼乘坐公交时能像城里人那样,不仅有候车亭为其遮风挡雨、累了坐下歇脚,还能通过候车亭中的信息显示屏,及时查看公交线路、起始时间、停靠站点,规划好出行安排。因此,读懂农村小小公交亭背后的民生新需求非常重要,如果满足于农村公交“有没有”,而罔顾百姓“好不好”的新追求,老百姓同样不会满意。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广大群众吃饱穿暖的物质条件已基本满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老百姓富起来之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过日子已经从追求“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美不美”。除了更好的出行,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成了新时代群众的新需求。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群众对民生的新需求,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为百姓创造高品质生活。十年来,全省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人均预期寿命从76.6岁提高到79.7岁,苏北地区30余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正视百姓对民生的新需求,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姿态,全面推进各项民生工程,不断刷新“民生高地”惠民高度,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持续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乐民之所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所忧者,民亦忧其忧。”新时代,百姓对民生的新需求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像注重建立农村公交候车亭那样,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建立完善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制度体系,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针对人民群众民生新需求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就可实现良性循环。

  (孟亚生)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