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观潮 > 正文
观潮丨从“城市景区”到“景区城市”有多远?不妨从迪士尼的“333”里找答案
2020/03/30 09:24  交汇点新闻  

  冬已去,春正好。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持续向好,你是否打算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3月24日、26日,江苏常州和镇江两个城市相继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前者吹响“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的集结号,后者则致力于打造国内知名的“网红城市”。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的旅游业普遍遭受重创,促进文旅产业真正复苏成为各大城市迫在眉睫的难题。在这个时间召开的两场大会,值得好好琢磨。

  难题:“头回客”如何变成“回头客”?

  在这里,观潮君要重点说说常州。相比同在苏南板块的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常州并无名山大川,旅游资源本不丰富。因此,常州也一度是苏南旅游的“洼地”。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苏州全年接待国内游客的数量是常州的3倍有余,境外游客数量更是多达23倍。但自“恐龙园”横空出世,这一状况很快改变。

  2000年,从未出土过恐龙化石的常州,通过“无中生有”,开办恐龙博物馆和恐龙主题公园,迅速撬动当地旅游产业逆势崛起。2002年4月,开园仅一年多时间的中华恐龙园,便获得了当时全国旅游业界最高荣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称号。2010年,恐龙园和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等老牌景区等一道跻身“5A级”。20年来,借助恐龙园带来的“滚雪球”效应,常州5A级景区数量目前仅次于苏州和无锡,旅游业也从边缘产业,逐渐成为常州的重要支柱产业。2019年,常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近8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12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6%。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常州着实不易,但其短板也十分显见,那就是游客留不住、住不下。据统计,游客在常州平均停留时间为1.38天,这低于苏州的2.8天、南京的2天,同时,也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1.78天。这种“过路客”难成“过夜客”的问题,在镇江体现得就更明显了。据调查,在镇江停留1天(不过夜)的游客占51.5%,1天(过夜)占12.8%,游客停留时间普遍较短。停留时间短,说明城市对游客的吸引黏度不高,文旅核心产品还比较匮乏,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也就无法彰显。

  此次,常州和镇江都开出了一味药方,那就是全域旅游,解决中心城区承载力、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常州提出,要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来建设和经营,用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用景区的标准经营城市。镇江则实施全域旅游建设工程,建设长三角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城区与景区的深度交织,成为两个城市某种程度的共鸣。

  对策:与其“景”上添花,不如以“城”相待

  一直以来,城市发展旅游业习惯的是“景”上添花,砸下真金白银,开发出一个好景区,从而树立自己的市场形象和地位,常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喊出“城区即景区”的口号,建设城市中心公园,恢复古城区建筑风貌,打造商业步行街,这种以“城”相待的新模式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放眼世界地理版图,“中央公园”是一股让人惊叹的力量。曼哈顿中心的纽约中央公园,被喻为“超大城市中的奇迹”;伦敦海德公园,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城,独留下这一片奢侈绿地,被视为伦敦的“心脏”。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也纷纷打造“中央公园”,西安、重庆、成都都宣称自己拥有中国最大的中央城市公园。与此同时,旧城区的商业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南京的老门东、苏州的观前街、镇江的西津渡……城区与景区的界限正在迁移、突破、模糊。

  从“景”上添花到以“城”相待,原因至少有三:一是休闲度假游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根据旅游消费发展的规律,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游骤升;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游渐旺。早在2008年,我国人均GDP就达到约3300美元,旅游业发展进入休闲度假游发展阶段。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看景观、逛乐园,更希望深度体验,浸润地方风土人情。我们看到,家庭度假市场快速发育,大型休闲度假景区不断涌现,自驾游方兴未艾。

  二是景区与城区的割裂影响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过度依赖开发景点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名人故里的打造。从四地争抢曹雪芹到五省七地争二乔,再到随动画电影《哪吒》热播,多地宣告自己是“哪吒故里”,都在某个侧面反映了“景点至上”的发展思路。此外,这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景区闹哄哄,城区静悄悄”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知名景点给它们提升了名气、带来了人气,但人气往往只在景区而非城区,无法实现从旅游发展到产业逆袭的成功一跃。

  三是旅游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测算,旅游业每投资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5至10倍的投资。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综合带动效应十分显著。无怪乎,国内几乎所有省份以及80%以上的市县都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单靠景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唯有抱团取暖,不断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从“旅游城市”走向“城市旅游”,从“经营景点”走向“经营城市”,把整座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建设和经营,是当有的顺势而为,也是积极的自我拓展。

  他山石:打造“永远逛不完”的城市

  江湖上有个传说,迪士尼一直采用“三三制原则”,每年更新1/3、保留1/3、淘汰1/3的游乐设备,诞生了“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游客的重游率达到了50%以上。这启示我们,面对从“景”上添花到以“城”相待的新趋势,也要打造“永远逛不完”的城市。

  打造“永远逛不完”的城市,做好“变”的文章。首要涉及的是思路的调整、理念的更新。时至今日,游客到一个地方,不只是看传统认识上的景点,有形的大街小巷、社区空间,无形的历史、文化、风俗,都可以成为“桥上的风景”。如果仍然保有“门票经济”的惯性,仍然拘泥于“抓旅游就是抓景点”的点状思维,仍然固守于“把城区仅当作景区服务配套”的做法,就可能束缚自己的手脚、压缩发展的空间,在新一轮竞争中落后于人。要坚持“大旅游”理念,把整座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建设和经营,实现抱团发展、协同发展,努力擘画“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融合发展蓝图。

  打造“永远逛不完”的城市,做好“特”的文章。对一个景区来说,特色是其安身立命之本。然而,我们的城市素有“千城一面”的诟病,一样的钢铁森林,一样的玻璃幕墙,如何体现特色?城市特色在文化,而文化体现在细节。细节到位,城市的特色也就出来了。这细节,可以是小巷一拐的一处清幽之地,可以是街角一家别具一格的书店,还可以是旧城区一幕最寻常不过的市井生活。凸显城市特色,一方面要深挖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点,推进城市“微更新”,充分展现城市的历史人文蕴含;另一方面,要敏锐捕捉年轻一代旅行者的“感觉”,努力找到城市与旅游者彼此匹配的“标签”,拥有穿楼而过轻轨、720度旋转立交桥的“魔幻”重庆就是典型案例。

  打造“永远逛不完”的城市,做好“新”的文章。空间上,可把城市景区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时间上,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把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加以充分整合;季节上,可打造类似春季踏青赏花、夏季纳凉避暑、秋季登山探幽、冬季汤泉滑雪的全季套餐。此外,既然整个城市都是景区,那人人都可以是导游。我们可以让历史学家讲述城市典故,让诗人画家描述山水画卷,让摄影家带着游客拍摄四季美景,让烹饪大师与游客一道品尝舌尖美味……城市的“美”让生活其间的人来描摹,文化的“异”让懂得文化的人来诉说,我们就有讲不完的城市故事,看不尽的城市美景!(颜云霞)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