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观潮 > 正文
新华时论|放大“工匠日”的风向标效应
2021/04/27 20:32  交汇点新闻  

  随着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临近,很多地方都以不同的方式,表彰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日前,苏州市决定,从今年起,每年的4月28日定为“苏州工匠日”,这也是江苏全省首个设立的“工匠日”。

  无论是发展传统制造业还是智能制造业,无论是抓实体经济还是抓数字经济,都离不开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培育“大国工匠”。为工匠群体设立自己专属的节日,有利于提升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获得感,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具有很强的“风向标”意义。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也是产业工人大省,“江苏工匠”历来是一块闪光的金字招牌。目前,江苏高技能人才只占产业工人总数的19%,与日本、德国等国40%-50%的占比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处于新兴产业一线、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更是紧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工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很多人宁可送快递、送外卖,也不愿进厂当工人。没有技术工人,又何来大国工匠?而没有一支技能精湛、精益求精的工匠队伍,再先进的“设计图”也难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解决工匠“存量”流失、“增量”不足问题,擦亮“江苏工匠”名片,尚有不少难题待解。

  设立“工匠日”,树立了鲜明的价值导向,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增强工匠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吸引力,仍需更多的实质性努力和突破。特别是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产业链进入深入调整阶段,怎样培育契合时代特点、符合江苏需要的新时代工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近年来,江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如在全国率先将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列入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深化落实“英才名匠”“青苗育人”“匠人匠心”人才计划等,致力于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微观层面,还要更加注重办实事、解难题,让工匠真正“红”起来、“香”起来。

  提升“塔尖”更要夯实“塔基”,“特惠”之余莫忘“普惠”。针对制约工人发展最直接、最突出的短板,瞄准工人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应逐个击破,力求实效。比如,针对待遇普遍偏低问题,要完善工资分配机制,落实好面向技术工人的“普惠”政策,使工人在经济上更有获得感;针对贡献和薪酬“倒挂”问题,要探索技能要素、创新成果按贡献度参与分配的机制,让工人技能水平真正与薪酬等级挂钩;针对职业“天花板”问题,要完善“同工同酬、跨类互转”机制,打通职业发展“断头路”、突破职级晋升“天花板”。只有从各方面入手,不断提高产业工人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提升产业工人的获得感,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产业工人队伍中来。

  有人说,工匠地位如何,关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工业文明程度。前几天开幕的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在13个城市展园门前,都有一块小小的介绍牌,将每一个建筑团队、设计团队,以及木匠、瓦匠、石匠的名字逐一写在上面。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六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拥有23项国家专利的“大国工匠”鹿新弟,在申报正高职称时被所在企业卡住了,理由是“工人没有资格评”。两相对比,耐人寻味。期待更多的工匠竞相涌现,让工匠们感到天天都是“工匠日”。

  (陈立民)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