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漫话 > 正文
漫∙议 | 这种“官告民”,真解气
2020/06/07 19:53  新华报业网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一起备受关注的市长出庭当原告向污染企业索赔551万余元的案件在河南省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2018年9月,从山东聊城德丰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丰公司)运输出的270余吨废酸液被非法倾倒入金堤河,造成河水严重污染,农作物大量死亡,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损坏,濮阳市为此花费138.9万元进行应急处置,后续修复还需要不小费用。

  以往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地方政府注重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涉案企业及个人的司法责任,即使提起经济赔偿,也大多由地方检察机关或环保联合会等组织出面提起民事诉讼。地方政府之所以忽视了自己“权利人”角色,可能是不适应把自己当成平等的民事主体,不屑于与环保违法企业及个人在法庭上平起平坐,从而使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成了一种摆设,导致屡屡发生“企业排污、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现象。政府买单,说到底还是花纳税人的钱为污染企业善后。

  濮阳市市长开河南省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损害索赔先河,通过“官告民”实现其环境权益的救济功能,体现了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履责意识和权利精神,这种“官告民”,令人十分解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均规定,省级、市地级政府可以作为本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期待今后这种“官告民”越来越多,真正形成谁污染、谁买单的环保理念,促使企业和个人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加大绿色改造、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力度,牢固树立生态法治观。

  孟亚生/文 王成喜/图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