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漫话 > 正文
漫评:“十年禁渔”只为更好重逢
2020/07/06 14:07  连网  

  日前,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长江“十年禁渔”的下一阶段工作,切实把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体现,坚决打赢禁捕退捕这场硬仗,推动长江大保护和生态修复走在全国前列。

  一直以来,长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也滋养庇佑着无数生灵,是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生态宝藏。然而,随着人类无节制的索取和开发,长江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无豚之江、无鱼之江”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十年禁渔”令的扎实推进,无疑是为满身伤痕、奄奄一息的母亲河送去一记强心针、一场及时雨,为共护一江水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生态优先,“十年禁渔”最鲜明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年初,“长江白鲟没有走进2020年”一度冲上热搜。一个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五千万年的物种,见证了沧海桑田、时代变迁的美丽生物走向灭绝,令人痛心,更令人慨叹。事实上,这只是众多长江消逝物种的其中一例,是长江生态恶化的冰山一角。在长江大搞开发的几十年中,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并不鲜见。虽然获得短暂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却算错账,因小失大,长江生态面临崩溃的边缘。“十年禁渔”看似漫长而严苛,实则是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清醒笃定的认知,是保障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壮士断腕之举。

  登岸故事,“十年禁渔”最动人的诗篇。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面对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大趋势,依江而生,以江为生的沿江子民面临生活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随着长江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清船”“清网”“清江”“清湖”行动正在稳步推进。让数十万渔民结束千百年的水上生活,“洗脚上岸”、另谋生路成为禁渔的重中之重。通过精准建档立卡,逐船逐人登记造册,为实施精准退捕、合理补偿提供依据。积极抓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和生计保障,探索推动“由捕转护”,吸纳长江退渔上岸渔民加入长江护渔队伍。支持本土企业、电商平台,吸纳退捕渔民发展畜禽水产养殖加工、生态增殖渔业、休闲旅游等,拓宽转产转业渠道。随着精细化的配套措施逐步落实,渔民退得出、稳得住,渔民的“登岸故事”也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动人。

  永续发展,“十年禁渔”最清醒的宣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字字千钧,为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调领航,更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转型之路指明前进方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对立面,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生态保护的定力,寻求绿色发展的转变,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才能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重塑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十年禁渔,十年别离,十年守候,为长江“留白”,更是为后世“留荫”,期待与“你”更好重逢,未来必将遇见更美的中国。(文/杜莹 图/李文杰)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