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新华时论 | 读懂1600万粉丝的“追星热情”
2021/01/13 18:35  交汇点新闻  

  近日,抖音一账号“袁隆平中华拓荒人”,以袁隆平身份认证,粉丝瞬间破1600万。袁隆平本人称并不知情,抖音却表示获得授权。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目前,该抖音账号已注销。知情人透露,袁隆平在互联网平台未开设任何私人账号。

  始则“普大喜奔”,继则“议论纷纷”,最后“一关了之”,袁隆平院士在新媒体上的 “被首秀”一波三折。且不说这件事是否如有关报道所言,是因为袁隆平与他担任法人代表的公司之间没有沟通到位、形成了误会,单看他的名字在抖音上一亮相,瞬间就吸引巨量粉丝的细节,人们就能切实感受到,袁隆平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影响力之大。

  有人说,袁隆平自觉远离新媒体平台,体现了一名杰出科学家的严格自律和治学境界。诚然,从事科学研究通常都需要坐冷板凳,没有必要经常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都要远离社会和媒体。尤其是袁隆平这样的“明星科学家”,在专业身份之外,人们也乐于将他视为“公众人物”,期待他能在专业领域之外偶尔露个面、发点声,比如为青少年做点科普工作,给科技工作者打打气、加加油,等。哪怕袁老啥都不说,由助手偶尔拍几段他在田间做研究的视频发到网上,想来也是既“有意义”也“有意思”的。

  每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后,媒体上总有人发出“追星当追‘科技星’”之类的呼吁。很大程度上,这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公众的心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所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公众科技素养、培育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方面,理应有更多科技工作者经常扮演“播火者”的角色。

  其实,从事科学研究与承担社会角色并不必然冲突。爱因斯坦曾写下众多与专业研究关系不是太大的文章、信件、讲稿,借此坦露他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今,煌煌三卷的《爱因斯坦文集》,已成为许多专业、非专业人士的常读书。在科研的同时,李四光也面向大众写了不少有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论著、随笔小品、谈艺录等,《穿过地平线》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家长和孩子喜爱的文集。“用火点燃火,用光照亮光”。只要时间、精力许可,科学家适当做些科普工作、参与社会活动,效果更好,也更为社会欢迎。尤其是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借助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播火”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荣誉满身的袁隆平院士已年过九十,至今还忙碌在科研一线,他的卓越成就和探索精神十分令人敬佩。开不开新媒体账号,归根到底还需尊重袁老意愿、结合本人实际。但人们还是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科技工作者主动“破圈”,积极与公众互动。读懂众多粉丝的“追星热情”,处理好“科学与大众”的关系,让科学走近百姓、走进生活,这是时代对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崭新课题,也是公众对他们的殷切期待。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