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新华时论 | 严管细治,铸就大城市的蓝天幸福感
2021/01/17 19:03  新华报业网  

  2020年,南京市PM2.5平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3.1%,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且改善幅度最大,实现历史性突破。日前,该市收到了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的贺信。

  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长三角特大型城市,南京的城市拥江发展、产业沿江布局、人口沿水聚居,就客观条件来说,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簸箕状地形不利于大气污染扩散,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可想而知。为什么,南京能够历史性实现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全省“双第一”?答案大概可以概括为精细化管理。细到什么程度,看看夜里10点还在路上清洁作业的雾炮车,看看几乎成为工地标配的抑尘装备,看看小到街边苍蝇馆子都有的油烟处理设备,实在是殚思极虑。

  这是我们普通人看得见的地方。在更多看不见的地方,南京下足了硬功夫。比如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环保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书记版”责任书明确了“一把手”管环保的责任机制;“河长制”“断面长”“点位长”、四套班子挂钩入江支流等制度的层层落实,确保生态环保工作得到强力推动。攻坚办、水升办、长江办,多个议事协调机构齐发力,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抓总,各板块当好主力军,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协同攻坚的强大合力。环保考核“一票否决”倒逼各级部门和板块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治理力度。

  绿色发展转型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南京重点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淘汰低端落后产能等工作大力推进,从源头上、根本上确保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实现精准治污,南京聚焦PM2.5和臭氧两大污染因子,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问题,连续出台实施史上最严“治气攻坚40条措施”“臭氧30条”。

  “第一”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年累月量变到质变的积淀,是伴随城市管理水平提升而相应不断升级的治理思路、治理手段。南京对污染防治不光管得实、管得细、管得紧,更管得早。以工地扬尘这一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为例,早在2011年,扬尘治理就被纳入南京市环保重点工作,当时我省既无扬尘治理专门条例,也无执法强制手段。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2012年,原南京环保局及法制办起草了南京市扬尘专项地方性法规,次年,《南京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被称为“最严扬尘管控”。自此,南京的工地扬尘管控工作经历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转变。此后,工地扬尘管理日益严格,现在,南京2000个工地有1500个是智慧工地,车辆进出会在自动冲洗台冲洗,并留下数据记录;一旦扬尘超标发出警报,自动喷淋系统就进行降尘处理;工地出入口都装有摄像头,连接进“智慧工地”监管平台……

  当“第一”的光环笼罩,对南京来说,恐怕压力多于喜悦。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环境质量改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年怎么办,今后怎么办,严管细治的好办法当然会延续,但是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哪、路径在哪?越到后面就越是难啃的硬骨头、难治的顽疾,比如已有的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伴随城市建设与发展而来的污染增量如何处理?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满足?

  在1月12日开幕的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南京市市长韩立明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未来5年南京要成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超大城市。这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南京,依然有硬仗要打。

  交汇点记者吴琼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