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我的家乡奔小康 | 古井文化为社区居民生活添姿着色
2020/09/16 15:11  交汇点新闻  

  蘸饱墨的笔尖落在扇面,几下功夫,一口古井跃然纸上。老老小小围了熊老师一圈,看他在扇面写下“道前古井”四字,又饰以数竿竹。边上请熊老师帮忙画扇的队伍已经排了长长一列。

  正在画扇的熊老师来自苏州市姑苏区指尖秀非遗文化园。8月14日下午,熊老师受邀为苏州市沧浪街道道前社区的居民举办一场以“古井”为主题的画扇教学活动。

  党建引领下古城保护与社区治理相结合

  苏州市道前社区以悠久的井文化著称。作为苏州古井最多的社区,道前社区目前共有记录在案的古井131口,其中最古老的水井可追溯至宋代。通了自来水后,市里很多古老的水井渐渐被废弃。然而在道前社区,巷子里不少古井至今还在使用中,每天大清早都有老年居民来井边打水洗衣。

  据统计,在抗战时期,苏州共有古井一万多口。但到了2005年,苏州的文物保护部门仅统计到639口古井。为保护辖区内的古井,道前社区启动了“益泉古井”项目,由草根志愿者负责为古井清淤,将保护措施融入社区的日常工作中,保证了社区内131口井的清澈水质。

  道前社区的居民对古井感情深厚,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不少居民也利用空余时间参与古井保护。由益泉党支部带头,道前社区把创新社会治理与古城保护项目结合,成功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除清淤等措施外,道街社区益泉古井服务队还用心将辖区内古井位置、年代等信息一一记录了下来,制成古井档案并印制成册。

  社区党委书记沈敏敏表示,自2016年始,道前社区以“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为载体,开始把保护古井的工作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党建引领下,道前社区将古井保护、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相融合,为社区居民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源远流长井文化为居民生活添姿着色

  围绕源远流长的古井文化,道前社区面向居民开展多项特色活动。以今年道前社区的党建引领项目为例,本次项目以“‘井’上添花”为主题,在前几年项目的基础上做了提升,以井文化为中心,号召居民加入社区活动中来。

  在本次举办的“将井文化点入生活”系列活动中,社区请来了苏州市姑苏区指尖秀非遗文化园的老师为居民绘画授课。相关负责人表示,道前社区面向居民举办的全部文化兴趣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不少参加活动的老年居民带了孙辈一起。正值中小学放暑假,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格外受老少居民欢迎。活动结束后,老人孩子都拿着刚画好的新扇,互相展示。

  除此之外,每年夏天道前社区都会举办独具特色的“泼水节”,今年泼水节的主题是“井上添花——将井文化点入生活”。社区内的古井井水清凉干净,正适合夏季消暑。“古巷泼水节”尤其受孩子欢迎,不少父母特地年年携孩子来参加“泼水节”。

  指尖秀周边文创产品增加社区凝聚力

  道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是苏州指尖秀非遗文化园的活动场地。依托指尖秀非遗文化园,道前社区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将古井文化真正融入了社区生活。

  苏州市姑苏区指尖秀非遗文化园成立于2016年7月,同年12月成立了指尖秀非遗党支部。指尖秀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一方面,通过画扇教学等活动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指尖秀工作人员将非遗与创意设计相融合,设计了一系列以非遗主题的文创产品。一名指尖秀工作人员表示,除了画扇外,指尖秀还举办过以碑拓、书画等为主题的活动,也曾设计过精巧的木质古井模型在社区展示。

  道前社区党委书记沈敏敏介绍道,社区居民自己设计了书签、背包,包上的图案纹样都取自道前元素。日常上街买菜,不少居民提着有道前印记的“专属背包”,彼此遇到,会心一笑,原来对方也是“道前人”。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陈之贤

  指导老师|庄曦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