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百廿苏大铸强基 | 围绕立德树人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0/10/16 20:25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原文刊发于10月16日《新华日报》,点击查看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是苏州大学治学育人的“最亮标识”,也是苏州大学赓续传承的精神内涵。每年金秋,当天南海北的学子拿着印有这句校训的通知书来报到时,“十字箴言”总会在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变成一股油然而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百廿芳华,桃李之下自成蹊。自建校以来,苏州大学在传承与创新中砥砺前行,始终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方位,把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向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优秀专业人才,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有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能够成为一流的大学。”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说,苏州大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国育才,学校将继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个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矢志守正创新,站在更高坐标系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三全”育人的教育体系,培育出更多面向未来的“时代英才”。

  坚持立德树人,让“养正气”成为师生行动自觉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从历史到今天,苏州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加强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主要目标。近年来,苏州大学更是坚持从学科特点出发,将“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使广大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让“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9月24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在苏州大学博物馆开展以“透过校史学‘四史’,明确使命担责任”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教学活动,共话教育强国、人才强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课,是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苏州大学将“引导”和“栽培”理念滴灌在学校师德建设和学生思政教育中,在“三全”育人中协同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生动实践。

  前不久,苏州大学出台了《苏州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和《苏州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与管理办法》,推动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课堂教学改革,明确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内容。同时,通过组织课堂教学竞赛与展示、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课程等“领着跑”的方式,全面推进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

  “思政课‘活’起来才能入脑入心。”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看来,“对于‘00后’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见证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面貌,也很难从书本上直观感受今昔对比。因此引导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正是帮助他们从知识传授、理论教育深化为价值认同、信仰坚定的过程。”

  去年,苏州大学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实施意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年暑假,苏州大学3万多名学生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走访苏南地区调研经济发展模式,体验新农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金螳螂建筑学院实践团探索华夏古城“正定”和创新发展新区“雄安”,深入感受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许多学生表示,这些“自找苦吃”的青春行动,进一步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

  除了“思政课程”改革,苏州大学还致力于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并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一流本科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培育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每年开学,学校党政领导及各学院(部)主要领导还会走上讲台亲授“大学第一课”,为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指点迷津”。

  如今,在苏州大学校园各门类课程中,德育元素俯首皆是。音乐学院教师唐荣通过对《国际歌》的分析解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汲取与内化;文学院教师杨旭辉讲授杜甫的《兵车行》赏析,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启发学生“伟大的人格才能出伟大的作品”;王健法学院教师卜璐从开国大典上的一段视频切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国际法上的国家”……

  “立德树人作为教书育人的中心环节,有什么样的价值认同,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和作为。”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表示,通过思政课程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社会实践改革以及以文化人、文化育人一系列工作开展,苏州大学不断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系和格局,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系统化推进德育工作,也让“养正气”真正成为师生行动自觉。

  探索育人模式,激发人才培养新活力

  走进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爱生重教氛围浓厚:课堂上,学术大师为学生详解纳米奥秘;实验室里,导师亲自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即便是院长李述汤,手中常备的也是一张学生课表。他常走进教室听课,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工作。用李述汤的话来说:“学生就是学院发展的根基。”

  “作为教育部首批‘试点学院’之一,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创新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机制,探索出一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刘庄说,特别是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教科融合-学科融合-国际融合”三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此项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博士生程亮、汪超、陈倩等6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成绩正是苏州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红利不断彰显的生动写照。学校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集聚了200多位国家级人才,其中77%来自海外。2018年,苏州大学启动一流本科教育改革行动计划,首期将投入一亿元用于建设30个一流本科专业、80个一流教学团队和400门一流课程,18个本科专业入选一流专业“双万计划”。立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流学者走进课堂,将科学前沿和创新训练融入日常教学中,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难度的“金课”,提升学生课堂获得感。

  翻开苏州大学主页的院部设置,可以发现在“书院”一栏下,设有敬文书院、唐文治书院、紫卿书院3个书院。这正是苏州大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为主线育人模式改革的“果实”。

  苏州大学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施大类招生和跨学科培养,增强学生综合素养。从2013年开始,苏州大学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在培养方案中逐步嵌入新生研讨课、通识选修课和通识核心课,以促进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融通,提升核心素养。学校先后打造200余门高质量通识课、建设60门高水平全英文教学示范课、探索130余门专业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发了新生研讨课、高峰研讨课和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等。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以科教融合为目标的巴斯德学院,以振兴师范教育为目标的师范学院等,全面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学校相关问卷调查显示,近八成学生认为通过新生研讨课的学习,知识基础、思维训练得到充分拓宽,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专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产生了积极影响。

  4月27日,在苏州大学东校区360教室里,一场由校长熊思东带来的公开课《COVID-19:我拿什么抵抗你》在云端掀起热浪,抖音、新浪微博等4个平台同时直播,超百万人次在线观看。此次公开课的主创,正是苏州大学与华为的联合技术团队。2018年10月,苏州大学联手华为开始共同打造“云中苏州大学”,在现实大学的基础上,建设一个镜像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大学,重塑大学与师生、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实现生涯终身化、学生群体全球化、学习资源无限化。在疫情防控期间,这成为师生开展网络授课的最佳平台之一。

  除此之外,苏州大学还打造众创平台、培训平台和融资平台,贯通实践教育双创基地,形成以“学校-政府-企业”循环互动、“专业-平台-产业”螺旋发展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学生在“创青春”“挑战杯”等国内外大赛获奖屡获突破,2017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

  瞄准更高水平,夯实高层次人才质量

  前不久,苏州大学对外发布《苏州大学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启动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计划,将从全球范围内选拔具有科学研究潜质的学生,通过长学制学习和研究,培养领域拔尖人才,提升科学研究质量。

  立足苏州,放眼全球,苏州大学瞄准更高水平培育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本硕博一体化实行贯通式培养,苏州大学探索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课程实现相互衔接:学生在本科阶段可选修研究生相关课程,同时在本科一年级就可进入博士生导师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实现本科毕业论文和研究生课题有机衔接,以充分发挥本硕博一体化长学制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巨大优势。

  “恢复研究生教育40多年来,苏州大学在研究生规模扩张的同时,始终把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不断追求的目标,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苏州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曹健说。2017年底,苏州大学作为全国14所高校之一,获批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上先行先试,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导师选聘和上岗、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探索形成了以“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本科直接攻博为主的“333”招生选拔模式。近年来,苏州大学不断完善“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赋予导师和研究团队更大的考核自主权,着重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全面考察。通过招生模式的改革,学校生源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原“211”“985”及“双一流”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人数占当年博士招生人数的70%。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2018年4月,苏州大学出台《关于实行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上岗招生申请制的规定(试行)》,打破导师身份终身制,破除资历头衔年龄的限制,全面实行上岗申请制。在导师选聘上,坚持政治素质、育人能力、培养条件的立体考核标准,着重加强对导师师德师风、身心健康、师生关系、指导经验、学术贡献、科研活力等方面的考核。在导师上岗条件上,坚持导师学院培训这个必要环节,根据导师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等特点,制定个性化、套餐式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分类培训方案。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的首要责任。苏州大学始终把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作为第一标准,通过实施“德政导师”制度,强化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化、全程化、全维化”机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学校聘请了一批政治素质高的优秀科学家和优秀管理工作者担任研究生“德政导师”,促进导师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规范、为人处世的引导,实现从入口到出口全过程价值引领。

  此外,学校还把改革拓展到研究生教育其他领域,设立研究生交叉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X新学科,探索跨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全面修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与华为、高通等高水平科创企业合作,主动对接国际一流大学实行“2+2”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丰富教育资源,促进产教融合、国际融合等等,多项举措稳步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表示,苏州大学在建设“人民满意、国际认可、世界尊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中,将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位学子提供一流的学习环境和卓越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成长为能够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

  交汇点记者 韩 雷 盛 峥 陆洁晴 交汇点通讯员 李映杏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