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中国有4亿网民睡醒后的第一时间会拿起手机,你学会管理自己的屏幕时间了吗
2019/05/16 20:01  新华报业网  王慧 吴雨阳  

  

  社交、购物、拍照、导航、阅读、听歌、看电影、游戏……功能愈发丰富和多元的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侵占了我们越多越多的闲暇时间。怎么才能合理健康地使用手机?如何管理和看待我们的“屏幕时间”?这背后,其实是我们审视、反思、管理自我的漫漫长路。

  

  一部手机,“偷”走了我们多少时间

  周末的夜晚,张欢以自认为最舒服的姿势窝在沙发里,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而手机上突然跳出了“屏幕使用时间”,不由地令她大吃一惊——平均每天使用手机7小时5分钟,本周总计49小时35分钟。张欢细细算了一笔账:一天的24个小时当中,7-8个小时睡觉,8-9个小时工作,生存活动(如吃饭、洗澡、上厕所、照看孩子)大约花费3个小时,剩下的“私人”时间也就是7、8个小时,而这段宝贵的时间竟然全被手机占据了。“每天7个小时,如果单纯以时间计算,可以读完一本短篇小说、看完3部电影……但我却只是用来刷手机,感觉时间被无情地浪费了。”

  张欢细细查看了具体数据,发现每周除了使用手机购物、拍照、观看短视频之外,绝大部分的手机时间都“花"在了微信上面,共计38小时。张欢微信群好友一千多人,订阅公众号两百多个,再加上单位群、部门群、客户群、同学群、家长群、饭友群等五花八门的群三十多个,朋友圈几乎是每分钟更新一次的节奏,这些信息都不停地“刺激”着她,让她时不时拿起手机浏览一番。

  张欢和同事们交流了一下“屏幕使用时间”,大多数人在4-5小时/天,最多一位有9个小时/天。手机似乎已经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难以割舍:90后的A同事上厕所必带着手机,否则感觉那段时间太漫长难熬;80后的B同事开车等红灯时,还忙里挺闲翻一翻手机,刷两下微博,直到后面的车狂按喇叭,才恍然惊醒;70后的C同事则认为对付大大小小无聊的会议,最好的办法就是低头刷手机。

  手机的“魅力”如此之大,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根据权威数据统计,10年前,中国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只有0.3小时,现在我们每天平均要花3小时47分钟看手机,在全球排名第二。虽然比排名第一的巴西少了1个小时,还是比美国、英国多出了约1小时。有调查显示,从睡醒的那一刻起,中国7.88亿手机网民就有超过一半的人会在5分钟之内拿起手机。

  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职场人共同的感受是:我们似乎再也无法集中专注力做一件事情,上班很容易摸鱼和走神。公司白领小张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原本只是想用手机查一组数据,但被手机app弹出的新闻吸引,点进去浏览,然后又看到微信群里大家聊得热火朝天,随意跟着聊了几句,之后,点开外卖,想想中午吃什么,又顺手为自己和同事点了几杯奶茶。接着,又在手机app上下单买菜,这样下班回到家就可以直接做饭了。”很长时间过后,小张才发现打开手机之前想做的事情一件也没做。“每次刷完手机,都会有一种掉入时间黑洞的挫败和悔恨感。”

  你最“爱”的手机究竟“伤”你有多深

  当医生拿着核磁共振的片子告诉张宇,他的椎髓只剩下一条线,很可能瘫痪的时候,他倒吸了一口凉气。令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是,玩手机这个所有人都习以为常的习惯,怎么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张宇是个手机控,他目前的人生状态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就是刷手机,一刷就是几个小时。大约半年前,他的颈部出现莫名的酸胀紧绷感,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大碍,没过多久,感觉头晕目眩,浑身无力,两手发麻,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栽倒在地上,被紧急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已经劳损变形,压迫到了脊髓。

  在集庆门医院的疼痛科,前来推拿和做牵引的患者络绎不绝,副主任医师丁志贤告诉记者,手机造成的颈椎病现在非常普遍,长期低头会导致颈椎椎间盘的压力增高,以及颈后部肌肉和韧带失去弹性,致使颈椎正常的生理前凸消失,造成颈椎生理曲度丢失甚至反弓,加速颈椎退变,导致脊髓、神经受压,从而引起颈部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甚至引发四肢瘫痪等严重并发症。丁医生每次都会劝患者少玩点手机,但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很多患者往往一边做着头部牵引,一边继续玩着手机。

  2018年,欧洲脊柱协会向人们发出警告,他们用了这样一组数据:一个人的头部重约5kg,如果向前倾的话,头部对颈椎造成的重量就会增加,前倾呈15°角承重24斤,60°角承重54斤,相当于脖子上骑了一个8岁小孩。

  如今,张宇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因为颈椎变形严重,他的活动已严重受限,举手投足都得小心翼翼,才二十多岁的他,一副羸弱的状态。张宇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南京各大医院的门诊中,因为“手机”带来的一系列病症而前来就诊的人群明显增加,“键盘手”、腱鞘炎、视网膜脱落和黄斑病变等病症的患者,很大一部分都是“低头族”。

  “用最贵的护肤品,熬最深的夜”,是不少都市女性的日常生活。汪女士是一位二娃妈妈,她每天屏幕使用时间大约6小时左右。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孩子,让她的生活每天都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倍感疲惫。直到夜深人静,当俩娃安然入睡,手头的工作暂时放下,那段时间才是完全属于她的放松时光。于是,她和老公默契地各自拿起手机,刷刷微博、点赞朋友圈、再上天猫购购物,顺便给白天的照片修个美颜,熬到凌晨才精疲力竭睡去。“之前看到新闻说,浙江二胎妈妈因为玩手机猝死,我也知道熬夜刷手机的习惯不好,但仍然控制不住自己,因为每次刷手机是最放松的时刻。”

  有调查显示,睡前是看手机的一个高峰期,《2016北京白领健康白皮书》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北京白领睡前最后一件事是玩手机等移动设备。有时候,就连失眠也不能放下手机,在《睡眠革命》一书里,有23%的受访者会在睡不着的晚上抱着手机睡,这其中有3%的人强调,“手机在手,睡得更香。”

  

  欲罢不能的手机,及时“放下”不容易

  无节制的“屏幕时间”会对人造成伤害,已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面对手机成瘾的趋势,我们该如何合理地管控自己,才不至于在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中迷失自我呢?

  苹果公司的CEO库克其实也是一位“手机依赖者”,他发现自己每天会拿起手机大约200次。去年,苹果在操作系统中设置了“屏幕使用时间”这一功能,以便人们弄清楚自己是如何使用手机的,并控制使用手机的次数。这被不少 iPhone 用户视为战胜“手机成瘾”的希望,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屏幕使用时间”功能对防治手机沉迷,收效甚微。

  “乔布斯靠‘百度一下’创造不了苹果,屠呦呦靠‘百度一下’摘不到诺贝尔奖。”南京市第九中学校长张恒柱一直对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忧心忡忡。2018年2月25日,在南京市第九中学开学典礼上,他以一篇《别让手机偷走你的梦想》的主题的演讲,火爆了朋友圈,引发人们强烈共鸣。演讲中,他希望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中小学生,能够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抵制手机诱惑。张恒柱告诉记者:这一年来,南京九中通过走访调研、开展教职工会议、推出大型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对使用手机的学生“耳提面命”。“一方面,我们不允许带手机进校,如果必须要用需要和老师联系。另一方面,对于已因沉迷网络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积极与家庭、社会配合,帮助他们进行‘戒断’。实话说,我们希望恢复从前的纸质教学,以便更好地管理低幼年级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据悉,5月3日起,江苏禁止个人电子产品进课堂,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的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也印证了中小校园里“屏幕时间管理”日益严格。

  当“手机强迫症”发生在90后南京女孩邓文身上时,这个向来善于自省的姑娘展开了一场“自我反击”。“看手机尽管接触了大量内容,但由于缺少思考和消化的环节,吸收的知识就像水一样流过去,什么都没有剩下。”为了“留”住信息,邓文首先考虑用纸质书代替手机,但实行了几天的纸笔训练后,她承认效果不佳:“手机方便、快捷、信息量特别大的优势是纸质书很难比拟的。”最终她找到一个两全的办法:在手机上使用一个笔记类app,将微博上触及灵感的新鲜话题“搬运”到电子笔记上,打开手机后可以通过反复看这些经过选择后积累的信息训练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避免被微博源源不断的信息流冲散注意力。

  不过在当下社会,“屏幕使用时间”的长短,有时候已经无关乎个人的选择和意志力,手机提供的新型人际关系互动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工作和情感交流从“线下”走到了“线上”,给很多人带来了“手机想放但却不能放”的困扰。

  “我必须24小时在线,有信息立刻要回复。”在新媒体小编张磊看来,自己频繁低头看手机,实在有些“迫不得已”。单位群、部门群、项目群……张磊加入的工作群就有二十多个,经常几分钟不看,就是几十条信息爆满的状态。他觉得微信工作群的出现,让工作强度变得更高、节奏更快了。“有的时候,领导半夜还在微信群里布置工作,你说我是回还是不回?”而即使在节假日和下班之后,工作群的消息依旧此起彼伏响个不停,所以他有事没事的时候,总要习惯性地看两眼手机,生怕错过了一些重要信息。“我也想缩短屏幕使用时间,让自己彻底从手机的‘控制’之下摆脱出来,但放下手机,意味着脱离群体,甚至还影响到工作,真的不太现实。”张磊有些无奈。

  80后柏小姐则认为:“很多人都说手机是情感的敌人,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离,但在现代社会里,手机其实是我们连接真实世界以及维系感情的纽带。很多友情和爱情本身就是靠手机为媒介搭建起来的,离开了手机,其实就等于失去了与朋友、亲人、爱人的联系,失去了朋友圈。”

  把控“内因”,学会与手机“共生”

  手机屏幕时间管理这一社会性问题,有人对它的影响不以为意,也有人提起它就如临大敌。其实,用户成瘾现象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 软件开发者杜强告诉记者,手机的这种“瘾”其实是由人为精心设计出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尽量提高软件被打开的频率,让用户不断投入时间。“软件的存活和其使用频率息息相关,尤其在增量博弈向存量博弈转变的当下,各大类型app都在上线更新颖的设计、更丰富的内容和更迭更快速的信息流,想方设法夺取人们的注意力。”

  人类该怎么做才能不被科技所绑架?技术成瘾到底是否构成真正的“瘾”?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家们有着各自的观点。一位社会学教授认为,其实大多数人每天能保持专注度的有效时间只有4-5小时。“即使没有手机,人们也会主动寻找各种消遣方式。而比起看书、聚会和旅游,刷手机恰好是最方便、最轻松、成本也最低的休闲方式,多余的时间统统被手机‘吸’走并不奇怪。”

  “70后“高校心理咨询师陆璐则认为情感需求也是人们投入大量“屏幕时间”的理由。“当人们使用手机上网,能精准地找到兴趣一致的人,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团体,久而久之就会对这个团体形成情感依赖。”陆璐介绍说,有大量案例显示,当人在现实世界受挫,却能通过手机接受安慰、感到自信、建立关系网时,放下手机就会变得很难,“可以说现代人刷的并不是手机,而是孤独。”

  “不要把问题归咎于手机,出问题的不是手机,而是我们的内心。”江苏省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李箕君主任认为,手机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工具,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适当合理地体验手机给我们带来的便捷与快乐,无可厚非。他认为不必要将手机妖魔化,而是要不断地反思自我,修炼内心,“只有找出‘内因’,才能根治我们的手机依赖症。”

  这段时间,职场新人陈童童在工作时,总是时不时“灵魂出窍”拿出手机刷几下,事后又陷入到悔恨和自责中,如此周而复始。他下定决心在工作时间“戒掉”手机,于是下载了“开机时光”和“专注森林”等时间管理app,只要手机超出使用时间,屏幕上的蓝天就会自动变成雾霾色。他还将手机屏幕换成不显眼的黑白底色,取消了所有提示音设置,甚至在工作时直接将手机翻个面儿。“我想用这种‘物理隔离’的办法逐渐减轻自己对手机使用的依赖,集中精神专注于工作。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但我还是想试一试。”

  交汇点记者 王慧 吴雨阳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