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语言文字事业这十年:促进文化传承 助力国家繁荣
2022/04/14 13:40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星兴幼儿园教师用国家通用语言为幼儿讲绘本故事。资料图片

  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资料图片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语言是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特战女兵达娃卓嘎是个藏族姑娘,刚入伍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得不好,在动作训练和理论学习上遇到困难。经过六七年的学习,达娃卓嘎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获评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她说:“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帮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科学文化素质,更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2021年底全国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次超过1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初步实现,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范例。

  1.筑起脱贫的“语言大道”

  阿木古楞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网红主播”。回忆起第一次只有5分钟的直播,阿木古楞说:“公屏里的字我都不认识,没法跟大家互动,我心里特别难过”。打那时起,阿木古楞就下定决心要学好普通话。如今,跨越语言障碍的阿木古楞“直播一天都没问题,比以前强百倍。”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2018年1月,《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2019年10月在京召开的“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发出“语言扶贫宣言”,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打破地域区隔、传播信息和技术的工具,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基础”。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杨亦鸣说:“推普脱贫是国家层面文化扶贫的一个重要标志。”

  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语言之力渐渐成为共识。

  在贵州,“同语同心乡村振兴”、“双培”三年行动、“小手牵大手·我教长辈普通话”等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为贫困乡村特别是民族聚居村寨修筑起脱贫的“语言大道”。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学生以及青壮年农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补齐语言交流的短板,有效助力教育脱贫,也让群众外出务工更加便捷。

  在新疆,针对少数民族青壮年劳动力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职业技能”学习培训班,每年培训420万余人次。同时依托“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扶贫第一书记和村级组织,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有机融入各级组织、宣传、交通、卫健、妇联、团委等部门系统相关学习培训中。

  在河北,滦平县充分发挥“普通话之乡”的文化特色,制定“普通话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建设了“能看、能学、能住”的普通话文化小镇,把普通话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各界群众中,“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正在深入人心。

  “这世界会变大,只要敢说普通话”,四川乐山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的彝族孩子们高唱《学普歌》。为提升西部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水平,教育部、国家语委开展了“百园千师万家”结对帮扶活动,组织江苏、北京等地与贵州、云南等省幼儿园开展“百园携手共推普”“千师在线手牵手”“万家云端传同音”普通话学习活动。截至2021年,已有100所幼儿园、742名幼儿教师、5176户幼儿家庭实现结对帮扶。

  教好偏远地区孩子的普通话,根本在于提升当地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平翘舌音、边音和鼻音、前后鼻音一直不分的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板当小学特岗教师王巾巾,终于在东北师范大学教师徐嘉悦的指导下取得了普通话二甲证书。2020年4月以来,国家语委组织50所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1100余名师生,对口当时52个未摘帽贫困县的5200余名少数民族教师、农村教师,在线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王巾巾说:“我说好普通话,意味着为农村孩子们撑起更加晴朗的教育天空。”

  2.语言新态映照生活新貌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开展不规范使用汉字问题专项整治,要求对那些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字体,背离汉字书写规范、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的做法说“不”。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既为我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捷条件,同时也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组织修订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31项,规范标准体系日趋完善。2013年由国务院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标志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迈向新台阶;2021年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使汉字规范进一步有据可依。

  汉字既承载着历史,也记录着当下。每年岁末,“汉语盘点”已成为中国人的一道文化新民俗。国家大事、世界风云被凝聚在一个个精悍的方块字当中。“语言之镜,可以照出社会文化百态和技术变革图景。”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教授王辉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加强对语言生活的动态观测:从建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到用动态流通语料库的思想与技术对中国语言生活进行持续观测与统计,再到利用网络技术跟踪研究语言热点问题,语言生活研究不断规范化、有序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仍需多方协同,发挥语言服务的支持作用。2020年2月,了解到齐鲁医院编写武汉方言手册解决方言障碍的消息,来自全国十几家高校、科研院所和语言企业的60余人,迅速组成“战疫语言服务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呼吁:“明天必须有可用的语言产品上火线!”

  仅仅24个小时,包含新冠肺炎诊疗常用156词和75个短句的“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就以普通话和覆盖湖北全境的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赣语三大类方言录制完成。随后,即时方言翻译软件、疫情防控外语通等不同形态的免费语言服务产品陆续上线。“社会进步促使人民对社会服务要求更高,需要有健全的语言服务体系和强大的服务能力。”武汉大学教授赵世举说。

  3.传承创新奔腾不息

  汇聚多年甲骨研究成果,集原文、释文和甲骨字典于一体的“殷墟甲骨文数据库”近日上线,很好地解决了甲骨成果分散的难题。

  过去,甲骨文研究者要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埋首,一片一片缀合甲骨碎片。如今,甲骨文研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全新技术手段,开启了古文字研究的新阶段。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近3年来,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和提炼蕴含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的支持下,《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等一系列成果陆续推出。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说:“珍惜先人遗产,光大汉字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汉字既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201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旨在梳理这些思想文化术语,并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设立8年以来,工程整理译写了900余条术语词条、出版了四大系列图书、向28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输出32个语种版权、建成5个开放的思想术语数据服务平台,在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弘扬、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字到词再到语言,语言文字事业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5年,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重大语言文化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语保工程一期历经5年,已经完成1712个点的语言资源调查采集,调查范围涵盖全国所有省区市的123个语种和全部汉语方言,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库和展示平台。“这些语料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迭代性,是无价之宝。”语保工程首席专家曹志耘说。

  语言文字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的事业,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语言文字事业主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正在奋力开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局面。

  (本报记者柴如瑾本报通讯员郭晓蕾)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