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长三角为什么“新”?产业链深度融合,沪苏浙皖科创力上演“提速进行时”
2023/04/22 12:58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市场统一开放等领域交出了一份“满意新答卷”。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随着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正式开幕,“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采访活动也即将开始。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长三角“为什么”》系列报道,从交通、医疗、科创、农业等方面多维度展现了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各扬所长、协同发力,坚定不移将一体化发展引向更深入共写的一体化“新故事”。

  “与全球近150家知名高校机构和240余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研发载体75家,研发人员超过1.2万人,转移转化技术成果7000余项,孵化企业超过1200家,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同大家共商国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通过这样一组数据作了汇报,并介绍了沪苏浙皖合作成立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情况。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对科创的重视也由来已久。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集聚科技资源,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个战略要求,充分发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区域龙头的带动作用,各扬所长,协同作战,向着“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这一目标加速迈进中。

  创新驱动转型

  江苏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春日好时光,青春正起航。四月的南京麒麟科技城,一座红砖砌成的学院格外引人注目。一千余名中科院研究生在此学习、生活。午休时分,师生们有的在图书馆一角碰头研讨、有的在校园里散步畅聊,一片浓厚而惬意的科研气氛。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

  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在它周围近1平方公里范围内,已经形成研发实力不俗的“中科院系”科教资源聚集区。除了原址在南京的4个研究所外,实力雄厚的中科院计算所、软件所、自动化所、上海巴斯德所等也在此设立分部。集聚的院所释放持续的创新策源能力,成就江苏区域创新高地。

  “在麒麟形成的创新高地,是科研‘国家队’厚植长三角土壤,在重大关键领域布局攻关,再反哺国家创新战略的典型样板。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长三角优越的人才、产业环境,针对前沿科学和“卡脖子”技术进行研发,能顺畅对接产业,让前端研究和一线生产链接起强反馈。预计到2030年,汇聚在这一区域的研发队伍总规模将达5000名,初步形成学科集群、空间集聚的区域创新高地。

  同样在南京这方热土,世界上首个6G光子太赫兹100Gbps通信实验当前正在紫金山实验室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该项目研发成功后,能够将现有5G的峰值传输速率提升一至两个量级,满足未来6G全息通信、元宇宙等全新一代应用需求。

  紫金山实验室

  作为江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大科研载体,南京紫金山实验室、无锡太湖实验室等江苏省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提档升级”,体制机制勃发创新活力,呈现科研创新硕果挂枝的新气象。作为国家重要科技战略平台,近年来,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围绕国家战略布局,瞄准市场需求,加快“产学研”联动步伐,打造出一系列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以推动超级计算产业化。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加持下,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不断释放。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携手打造的“两心共创”,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联合攻关;在上海,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首个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成果,实现了多个全球“首创”。2022年,软X射线装置实现国际上波长最短的回声型自由电子激光;去年,浙江围绕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支持长三角一体化攻关项目45项,累计攻克形成大尺寸单片式硅外延生长装备等436项进口替代成果,涌现出“冰光纤”、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新型化学显微镜、神威量子模拟器、存算一体人工智能芯片等一批重大成果。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已立项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三角地区有19个。依托“大科学装置”,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形成大协作、网络化的技术发明创造格局。

  从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正式批准实施,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加快迈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的新发展阶段。而江苏省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也在这种大背景下,加速成长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创新发展核心力量,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贡献。

  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区域科创共同体“结”出累累硕果

  从攻克核心技术“卡脖子”到探索科技前沿“无人区”,从“梦天”升空,“羲和”“夸父”携手探日到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从大科学装置不断刷新纪录到新药、新材料、核心元器件强基固链,近年来,长三角科创成果批量涌现。

  2022年9月2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共有22个科技集群进入全球百强,长三角地区占到4个。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合肥分别位列第6、第13、第14和第55位。与前一年相比,上海科技集群演变为“上海-苏州”科技集群,且排名提升2位,体现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下创新力量的提升。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内部。新华社

  俯瞰长三角板块,一条G60科创走廊,正串起长三角产业创新的“朋友圈”。这条科创走廊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串联起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湖州、嘉兴、杭州、金华和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九地。这九座城市集聚了众多顶尖创新要素和创新载体,以“科创+产业”为抓手,正持续推动形成“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2020年,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瞄准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目标。几年以来,G60科创走廊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在形成:集成电路领域,九城市已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完整产业链,产值规模超过全国1/5;人工智能领域,杭州、苏州建立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将打造世界一流的长三角数字枢纽;生物医药领域,集聚众多跨国医药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驾驶产业联盟、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在动力电池、充电设备、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整车制造等方面深化布局,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世界级自主品牌……长三角九城逐步构建了以高成长性科创企业为代表的创新集群,成为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对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进行升级改造。新华社

  而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新成果在长三角科创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数据显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1/3、汽车产量占全国1/4、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

  成果要转化,服务不可少。在“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站上,记者看到,这个平台汇聚了长三角4万多台/套大型仪器、2300多个科技服务机构、2600多个科研基地以及沪苏浙皖多个“共享实验室”。科研院所或企业若需要使用平台上的仪器和实验室,可如同网上购物一样在线预约“下单”,创新的需求和供给在这里无缝对接。

  产业链深度融合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从政策协同、资源共享到加快要素流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正加快迈入一体化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今年4月9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资金主要由中央关于引导、支持地方科技创新发展有关的资金进行安排,三省一市应共同加大投入,扩大长三角联合攻关的资金规模,鼓励长三角地市县级共同投入。《办法》提出,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聚焦2-3年可取得突破,且需要跨区域协同解决的创新需求,分批布局、协同攻关,生物医药类可以里程碑式分段推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围绕重点产业培育、科技惠民示范等,自主布局联合攻关。

  此后不久,4月12日,《2022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报告”)发布,指数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研究以2011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2021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得分情况。

  国家大科学设施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 新华社

  报告同时反映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三大趋势。一是研发经费与人才集聚加速。2021年,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强度高达3.0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三成,长三角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为5.0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成。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二是前沿科学与技术融合加深。2021年,长三角区域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达到26481篇,较2011年增长近6倍, 41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纳入了区域科研合作网络中。2021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达到30968件,合作发明专利7835件,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86倍和7倍,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三是科创资本与产业赋能加强。2021年,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3594亿元,较2011年增长1.31倍,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近三成。

  长三角地区不断深化跨区域合作,形成一体化发展市场体系,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必将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地,在接下来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历程中,奋力攀向全球科创新高峰。

  策划 | 潘青松 杜雪艳 朱威

  撰文 | 张红

  视频文案 | 张红

  视频剪辑 | 刘畅方达

  片头包装 | 陶蓉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