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徐州 > 要闻 > 正文
江苏徐州:争做绿色转型典范,全力打造“碳达峰”先行区
2021/10/03 19:29  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甘晓妹 吴云

  天蓝如洗,湖清见底。一叶小舟,渐入骆马湖深处,但见白鹭翩翩……初秋的早晨,对新沂市新店镇南建村渔民朱贤征来说,是最惬意的时光。聚焦展翅的白鹭,“咔嚓”,一张唯美的照片又展现在老朱的微信朋友圈,配文 “300余亩的白鹭岛,是白鹭的天堂,也是我的故乡。”

  像朱贤征一样,蓝天白云成为越来越多徐州人朋友圈的日常。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徐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徐州”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五年,近1000万人的“美丽徐州”,越来越清晰。徐州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清洁能源体系、循环经济体系,以转型升级新成效夯实“美丽徐州”产业基础。今年上半年,徐州终于迎来了轻装前行、换挡提速的新起点——新兴产业产值占比首次超过60%,传统产业产值降到40%以下。

  站在新起点,徐州又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命题。对于这一题,徐州也有自己的答案——空间结构“留白增绿”、产业结构“汰低上优”、能源结构“节能减排”、运输结构“多式联运”,努力打造“碳达峰”先行区。

  破题破局

  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出了徐州市区,往东北飞驰20余公里,潘安湖就在眼前。

  这一区域,曾是徐州市最大的一块采煤塌陷地,旱季荒草丛生,雨季水乡泽国,满目破败荒凉。

  “爷爷奶奶说,一到下雨天,鱼都能蹦到床上来,附近居民住的房子开裂比较严重,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离开,成了贾汪姑娘朱雪宁和多数村民的无奈选择。

  又何止是潘安湖?因煤而兴、因矿而富的贾汪,从1882年掘井建矿起,天灰、地陷、墙裂、水黑,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又何止是贾汪?整个徐州,都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又是一座因煤而困的城市,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生态系统的蝴蝶效应,将这座“百年煤城”逼上转型突围的风口。

  破局,从自身的“伤疤”开始。

  徐州坚持问题导向,在全省率先出台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系统性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从一个潘安湖,到一座徐州城,“伤疤”变成了财富。

  时光流转,台湾作家张晓风2012年来徐州寻根祭祖时,面对潘安湖发出感慨:“一潭碧水,用人工的方法,补救了另外一次人工的失误。”

  朱雪宁也辞掉在无锡的工作,回到潘安湖上当起了船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站在这样的高度,近年来,徐州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今年6月3日,徐州市发布《2020年徐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这是一份“绿”意满满的报告,2020年和“十三五”生态环境重点目标任务均圆满超额完成,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蓝天更多,空气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历史最好水平;河流更清,24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Ⅲ类以上占比83.3%;家园更美,土壤污染治理达到预期目标,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绿色答卷的背后,是徐州迈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步伐,是徐州用实际行动推动绿色转型的不懈努力。

  在与雾霾的交锋中,徐州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转型升级,关停15家钢铁企业、8家焦化企业、47家水泥企业,退出化工企业151家,9家热电企业完成关停改燃;

  为守护碧水长流,三年总投资75.94亿元,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全面推进河湖综合治理……

  “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徐州样本’!”900多万徐州人的共同愿景掷地有声,揭示了徐州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信心。

  创新突破

  “美丽徐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奎河被载入史册,是源于徐州的水患。”作为徐州市民俗协会会长,住在奎山塔下、曾任奎山中心小学校长的李世明对流淌了400多年的奎河有种别样的情愫,“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徐州先后开展了四次奎河治理,没想到现在又要治理了。”

  “3、2、1,开盖。”今年3月23日上午9时许,在徐州市区奎河综合整治工程上段工程二标施工现场,随着现场负责人的一声指令,一块封盖奎河建国路段16年的混凝土盖板被吊起,缓缓转运至货车上,开启了市区奎河建国路段开盖施工的序幕。

  “鉴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等原因,2005年奎河改造时加盖了盖板。加盖后原本脏乱差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整治,但也带来了诸多负面问题,如河道生态性丧失、偷排漏排污水情况不明等。”市区奎河综合整治工程(苏堤路-袁桥闸)项目负责人韩莉介绍,此次奎河实施开盖治理,将实施干河清淤、护岸改造、埋设截污管,并进行生态修复、管线迁改和环境整治等工作。

  年届八旬的李世明欣喜地等待着,等待自己诗中对奎河的描绘成为现实——“石岸青流云掩映,更喜雨后鱼满川。”

  从加盖到开盖,奎河治理像是打开了一扇窗,照见了徐州生态环境治理发生的巨大变化。近年来,徐州实现诸多创新突破,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2020年10月1日,徐州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条例》,通过健全危险废物监管源清单、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和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等措施,徐州实现了“产—贮—运—处”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可视化智慧监管;

  徐州丰县顺河镇大圣村,一块小微水体公示牌将河长姓名、职务、手机号码、监督电话公示得清清楚楚。目前,全市14907条村级以上沟河、72座水库等实现河(湖、库)长全覆盖,并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检察长“双长”治河;

  徐州经开区大黄山街道小黄山采石宕口,几名工作人员进行生态修复工程进场前的准备。与之前由政府投资的生态修复方式不同,今年,徐州对包括小黄山在内的30个废弃矿山采取市场化生态修复方式。政策激励、各方投入、市场运作、科学治理,一条市场化方式修复矿山的“徐州之路”,正在慢慢清晰。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一块块生态环境的短板正在补上,一个个阻碍绿色发展的体制和制度坚冰正在消融。”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敏感慨道,“徐州的绿色发展之路必然越走越快”。

  绿色转型

  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在徐州睢宁县李集镇徐厂村,回收的秸秆能变成“宝”。一半储存喂牛,一半用来销售。

  “喂牛基本不花什么钱,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的牛粪尿,又是田地里最好的农家肥。”该村党总支书记邵允品告诉记者。

  和邵允品一样,江苏花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负责人黄孝彬也算了一笔账。

  “2017年酒精蒸馏装置升级改造后,酒精提质需要的蒸汽用量减少约30%。这些节省下来的蒸汽,可用于发电,也节约了8万余吨标准煤。可以说,我们厂区内基本上实现了无化石燃料的清洁生产。”

  “吃干榨净”、变废为宝,也是徐州市循环产业园的“高招”。

  “以往固体废物处置利用项目多为独立建设,普遍存在设施地理空间碎片化、独立分散运营、协同处置成本高、全过程监管难、副产物二次污染等问题。”新盛集团副总经理胡建钰介绍,循环经济产业园着力补齐固废处理、垃圾处置等生态环境保护短板,做足环保功课。

  一根秸秆、一个工厂、一座产业园,引出了徐州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徐州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全国“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也是江苏省唯一试点。这是对徐州过往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综合领域丰硕成果的高度认可,更为徐州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两年来,徐州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逐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进煤炭开采企业绿色转型,徐州整合升级钢铁、焦化、水泥、热电等传统行业;通过主动转变招商思路,加快培育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 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其加速向主导和优势产业跃升。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新的鼓点已经擂响,且看徐州更美丽。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