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盐城 > 要闻 > 正文
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盐城市“非遗”走出独特路径
2021/09/03 22:07  盐城晚报  姚梦,周晨阳  

  近日,由江苏省淮剧团排演的大型古装淮剧《范公堤》,在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进行试演,不日将与市民见面。这也是淮剧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取得的最新成绩。

  《范公堤》剧照

  记者了解到,以董永传说、淮剧、建湖杂技、东台发绣、大丰瓷刻等五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代表的盐城非遗项目,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传承发展保护之路。

  传承经典培养人才

  淮剧《范公堤》根据姞文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范仲淹任职西溪盐仓监、兴化县令期间、与滕子京、张纶体察民间疾苦,矢志修筑拦海堤坝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该戏由淮剧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保护)单位江苏省淮剧团排演,演员均为团内骨干演员,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陈澄出演范仲淹的母亲。淮剧《范公堤》实现了该团青年演员“挑大梁”的传承之梦。饰演范仲淹的是曾获江苏戏剧红梅奖“优秀表演奖”的青年演员安鹏辉,其师父为省淮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陈明矿。此外,唐晓云、刘亚军、王登洲、崔杰等青年演员,也在戏中有较重戏份。他们在舞台上与上一代薛建华、崔成华、徐荣军等成名淮剧演员互相配合、交相辉映。

  近年来,为了打造传承梯队,省淮通过复排《牙痕记(青春版)》《狸猫换太子》《小镇(青春版)》等淮剧经典剧目,将本团的青年人才逐步推到台前,实现经典剧目与人才队伍的双传承。这一举措得到业界的积极响应,在2019年12月的淮剧“陈派澄腔”表演人才培养结项专场汇报演出中,来自省内6所淮剧团的20名青年淮剧演员,粉墨打扮登上舞台,展示他们学习的成果,让观众不禁感叹“淮剧后继有人”。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单位,创作有影响力的新剧目,传承历史上的经典剧目,培养可塑性强的传人队伍,是我们传承发展淮剧的重要工作。”省淮剧团非遗办负责人罗俊告诉记者,从2016年《小镇》获得文华大奖至今,该团在上述三个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展。淮剧《小城》备受好评、多次获奖;经典剧目复排得到观众认可;青年演员日渐成熟,这三方面累积的成果,将在《范公堤》中充分展现出来。

  记者获悉,为保护好淮剧文化,传承好淮剧艺术,盐城市人大日前通过了《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草案)》,全方位对盐城淮剧这一地方瑰宝进行传承保护。

  挖掘资源文旅融合

  如果说省淮的努力,尚属专业团体范畴。那么位于建湖九龙口的淮剧小镇,则是盐城文旅力量的展现。2020年9月,省第八届淮剧艺术展演月期间,九龙口淮剧小镇,因为承担了5场大型淮剧的演出而声名鹊起。淮剧小镇是盐城市依照文华大奖剧目《小镇》开发的文旅融合项目,按照剧情原样复制《小镇》中的十八个场景。在淮剧的故乡,上演了一出“人在戏中,戏在景里”的淮剧文化体验之旅。

  非遗项目因其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大多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非常适合文旅展现。在东台西溪,盐城市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董永传说”,依然在影响当下的人群。在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内,恋人依然遵循着“结婚要拜老槐树”的传统,园内穿汉服、抛绣球、射箭、投壶、拜老槐树等活动,给人们带来既传统又喜悦的体验,带动了整个西溪景区的发展。在2020年的本报联合景区举办的“结婚要拜老槐树”的活动中,相关话题在微博上形成900多万点击量。

  贴近形势守正创新

  对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湖杂技而言,2013年是一个转折之年。当年由江苏省杂技团排演的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商演27场次,至今仍保持该剧场运营以来,单个剧目演出场次、票房、上座率的最高纪录。从那时起,盐城杂技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2016年,省杂技团策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汇集国内知名艺术家,创演了国内首部融合诗词文学与杂技艺术的诗词歌赋杂技剧场《小桥流水人家》,该剧先后5次应邀参加了第18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国家级文化活动,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演,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2020年,省杂技团集融铁军精神、运河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一体,创演了红色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菜花黄》。该剧先后参加了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80周年专场文艺演出、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等多场庆典活动,被评为2021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

  “杂技集技巧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良好的观众缘。我们盐城杂技的传承保护之路,一方面,通过精品节目的打造,培养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大型剧目的排演,扩大影响力。两方面结合,实现建湖杂技的传承保护、盐城杂技的高质量发展。”省杂技团副团长金重庆说。

  站稳市场稳健致远

  2021年5月,盐城市的东台发绣、大丰瓷刻,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东台发绣起始于唐朝,古朴典雅、苍润秀美、色泽自然,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较强的地域特色。东台发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经过历代优秀发绣工匠的传承创新,在品种上由原来的“墨绣”“单面绣”发展到“润色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进一步提高了观赏效果,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东台发绣绣制出的《富春山居图》《下元水官图》等一大批艺术精品在国内外博览会、艺术展上屡获殊荣,2010年,东台发绣《牡丹》被上海世博会列为指定礼品。

  与东台发绣一样,大丰瓷刻也备受市场的好评。其代表人物陈银付创作的瓷刻作品,屡次在国内外获大奖。2017年1月,由中国文化中心、德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2017欢度春节·精彩江苏”(德国)非遗展上,大丰瓷刻的惊艳亮相,令现场观众赞不绝口。

  “有了市场的认可,我们这一类非遗项目,可以走得更远、更稳健。”陈银付告诉记者,目前常年跟着他学习的徒弟有二三十人,队伍稳定佳作不断。

  挖掘保护开发传承

  记者从市文广旅局获悉,接下来,盐城市将建立非遗资源发现、收录、申报长效工作机制,加大非遗知识普及力度,开展非遗数字化运用;推进国、省、市级项目传承人数字记录工作。对盐城市各级非遗项目进行动态、立体、高清晰的记录工作,为非遗资源的盘活利用创造条件;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和保护机制,建设非遗传承保护基地,搭建非遗传承人培养平台,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实现非遗传承人培训制度化、常规化,保障非遗传承有序、保护有力。

  与此同时,盐城市将创新非遗开发利用渠道,通过“非遗+技艺”模式,推动非遗创意产品开发。举办盐城非遗创艺设计大赛,利用非遗技艺创新设计符合当代审美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与旅游商品,让民众共享文化遗产美学价值;通过“非遗+曲艺”模式,打造无限定空间非遗展演。推动非遗曲艺类项目进景区、进社区、进园区、进商业街区,创新传统曲艺表演形式,与现代表演形式相结合,创造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演艺精品;通过“非遗+美食”模式,非遗美食联名探店行动。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广运营美食类非遗,与盐城老字号合作,创新非遗美食品种口味,将美食享受与非遗展示相结合,讲述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赋予非遗美食更多的年轻感、时尚感;通过“非遗+产业”模式,探索非遗产业化路径。借鉴大丰瓷刻、射阳草编等项目成功经验,打造具有盐城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满足各大景区游客的需求;通过“非遗+载体”模式,探索建设非遗小镇。整合盐城零散非遗工作室,建立非遗小镇或非遗创艺园区,创新打造非遗下午茶、非遗民宿等场景式消费空间,融入文化演艺、商业休闲等业态,建设非遗文化产业创意小镇。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