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扬州 > 要闻 > 正文
72年前江都籍烈士狱中写下“与妻书”,“小萝卜头”哥哥扬州讲述“红岩”背后故事
2019/07/21 18:46  新华报业网  汪滢  

  交汇点讯 “当时我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和弟弟离开的背影,这个背影我一辈子都忘不了……”7月19日,“让烈士回家”系列主题活动暨红岩精神江苏行活动在扬州市江都区举行。许晓轩、宋绮云、宋振中、江竹筠等15位江苏籍红岩烈士的珍贵影像资料和文物复件被送回故土,“小萝卜头”的哥哥宋振镛来到家乡江苏讲述“红岩”背后的故事。

  

  “小萝卜头”真名叫做宋振中

  “小萝卜头”的真实名字叫做宋振中,是中国共产党西北特支地下党员宋绮云和徐林侠的小儿子。宋绮云一家是江苏邳县人。1929年,宋绮云由组织派到杨虎城军部工作,在西安事变前后对杨虎城部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1941年,宋绮云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秘密逮捕。得知丈夫被捕的消息后,徐林侠带着尚在襁褓的“小萝卜头”前往探监,这一去便落入了国民党特务设下的陷阱。

  

  “我们一直从村里边送到了村门口,从村门口又走了一里多地。”宋振镛没想到母亲的那一次离开就是永别,今年84岁的宋振镛回忆起当年那一幕仍难掩沉重。母亲这一走就是6年,一直到1947年,宋振镛才收到父亲从重庆磁器口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一切都很好,母亲很想念你们,你们放心,母亲身体很好,弟弟已经上学了”。

  

  “那时候我们真傻,我们都相信了。其实那段时间我母亲病得很重,走路都很困难。”宋振镛说,经过一番绝食和罢工的斗争,狱方同意“小萝卜头”在监狱内接受教育,由当时同被关押的爱国将领黄显声为他授课。“小萝卜头”以磨尖的树枝作笔,以烧焦的棉花兑上水当墨汁,“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就是这样一个魔窟里的学校。”

  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的狱中生活,宋振中头长得很大,身子却很纤瘦,因此,难友们怜爱地称呼他为“小萝卜头”。一次,看守所的女特务拿着一颗糖逗“小萝卜头”,她说:“你叫我一声阿姨,我就给你糖吃。”“小萝卜头”看着花花绿绿的糖纸,多想尝尝糖的滋味,但他知道面前这个女特务“不是好人”,因此坚持不喊“阿姨”。女特务气恼之下,正要伸手去打“小萝卜头”,“小萝卜头”一个敏捷的翻身跑回了牢房。回到牢房,“小萝卜头”问徐林侠:“妈妈,糖是什么?糖又是什么味道?”徐林侠只好抱起身边的盐罐子:“孩子,这就是糖。”

  “我弟弟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长大的。”宋振镛说,狱中条件清苦,黄显声将军曾送给“小萝卜头”一支红蓝铅笔作为生日礼物,“小萝卜头”将这支铅笔珍藏起来,幻想着有朝一日重获自由,到学校里念书再拿出来。然而,就在1949年9月6日,不满9岁的“小萝卜头”和爸爸妈妈一起,在重庆松林坡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他是新中国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烈士。

  “都是一辈子存留在心底里的一些事情,提起来就是一种很沉重的心情。”宋振镛说,父母和弟弟留给他的记忆太少,在他们牺牲之后,他花了20多年时间去了解这段历史。“‘小萝卜头’所走过的这一条路是布满荆棘、非常艰辛的一条路。他们的一生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前程而努力,这种精神是永远不能够忘记的。”

  72年前江都籍烈士许晓轩狱中写下“与妻书”

  1947年,在重庆歌乐山白公馆监狱,仿佛有所预感,被囚7年的许晓轩提笔写下一封“与妻书”:“七年了,七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你受苦的时间也很长了。我实在对不起你,只因我是身不由己的人……有时我也想到将来,想到馨儿长大了,读我读过的书,做我做过的事……”这封信寄出后不久,1949年11月27日,年仅33岁的许晓轩在狱中牺牲。那时距离重庆解放仅有3天。

  

  许晓轩被囚的息烽集中营爱斋号牢房

  7月19日,“让烈士回家”系列主题活动暨红岩精神江苏行活动的启动仪式上,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向扬州市江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赠送了历史资料,其中就包括江都籍烈士许晓轩写给妻子姜琦华的这封信。

  20世纪60年代,小说《红岩》风行大江南北,这部反映重庆白公馆和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经历的小说,涌现出“小萝卜头”、江姐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在这部根据真实经历创作的小说中,用手指挖通监狱石壁,将越狱通道留给同志,自己则从容就义的许云峰,正是许晓轩。

  

  许晓轩曾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委员、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1940年4月,他因叛徒出卖,被特务逮捕。那时距离许晓轩与妻子结婚还不到6年,而信中的“馨儿”——女儿许德馨也才刚满8个月。许晓轩先后囚禁于望龙门看守所、贵州息烽集中营和重庆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监狱。牢狱生活并没有磨平许晓轩的斗志,在重庆望龙门22号军统的看守所里,许晓轩拒绝了特务“签字脱党”即可释放的诱惑,并在一个废弃的香烟盒上写下了“宁关不屈”四个字,以此明志。

  

  

  

  如今,在白公馆监狱放风坝的一处角落,生长着一棵火红的石榴树,这是1942年许晓轩趁外出放风时偷偷带回并栽种在放风坝的石榴苗。当年,这株石榴苗得到了难友们的悉心照料,也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70多年过去,小石榴苗今已亭亭如盖。上世纪80年代,姜琦华从歌乐山带回了这株石榴树的枝条,并切枝栽活了多棵小石榴苗。

  

  重庆白公馆监狱的石榴树

  

  上世纪90年代,许晓轩的女儿许德馨将母亲培植的石榴苗带到了江都老家,在故居天井中栽下。许晓轩故居在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步行街,是一座三进四厢的清代民居。据该馆负责人周海培介绍,许晓轩曾在这里生活学习近20年。1997年,许晓轩故居修复后首次对外开放,100多幅珍贵照片及10多件烈士遗物在馆中陈列。周海培说,上世纪90年代,许晓轩的妻子姜绮华和其他亲属获悉故居修复的消息,分别从上海、北京等地赶到江都,捐赠了故居房产文书和许晓轩烈士的部分遗物。

  

  7月19日上午,“小萝卜头”的哥哥宋振镛来到许晓轩故居参观。“‘小萝卜头’提出来要上学,特务们都觉得好笑,就是在许晓轩的组织下,通过绝食的斗争,难友们给小萝卜头争取到了学习的机会。”宋振镛告诉周海培,其实,许晓轩是“小萝卜头”的第一个老师,曾教过“小萝卜头”识字、写字。“今天到了我弟弟老师的故乡,我很感动。”无论是故居天井中繁花似火的石榴树,还是一批批前来缅怀先人的红岩烈士后代,在周海培看来,许晓轩并不是一个仅仅活在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这些不断泛起涟漪的情感连结让他感到“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最后我还要请你少记挂我,多关心孩子,把希望多放在孩子身上……少把希望放在我身上吧,因为我是身不由己的人……”在那封“与妻书”的末尾,许晓轩满怀眷恋,却又不得不嘱托妻子不要牵挂。

  

  在1949年重庆“1127大屠杀”中,许晓轩被害于重庆松林坡刑场。“在他奔赴刑场的路上,他路过罗广斌的牢房,他握住罗广斌的手,留下最后的口头遗言——‘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希望组织上经常注意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讲解员讲述了许晓轩生命最后时刻的这段对话。

  一个非共产党员的自白

  “在临死之前,我想向你说几句我久想向你说,而没有说成的话……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我对共产主义和人民的忠诚,也像你们一样,用行动来保证了的……”这位牺牲时年仅32岁的革命者宣灏是江苏江阴人,除了这封遗书和几篇手稿,宣灏没有留存下任何照片。同许晓轩不同,宣灏不是共产党员,他只是一个“误入”“渣滓洞”的年轻人。

  抗战初期,满怀爱国热情的宣灏一心想参加抗日,于是他报考了国民党的一所军事特训学校,入校后他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军事学校,而是国民党军统局息烽特训班。因为思想进步,宣灏被军统关禁闭,后又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期间他一度计划逃跑,但逃跑失败后又被特务抓回。1946年7月,宣灏被转押至重庆白公馆。在狱中,宣灏饱受酷刑,长期的牢狱生活使他了解到国民党的罪恶。在和许晓轩等真正的共产党人接触后,他发现共产党是真真正正在抗日救亡,宣灏的信念慢慢发生了变化。

  

  在9年多的监禁期中,深度近视的宣灏常常借着牢门透进的光亮读书写作。在他的狱中借书登记表上,有《清代通史》、《中国史纲》、《悲惨世界》、《中国小说史料》等多部著作。据了解,宣灏的狱中遗作《红楼梦人物索引》,一直被红岩联线作为文物珍藏。此次,借助“送烈士回家”活动,宣灏的《种菜琐话》手稿、狱中借书表等文物复件被赠送给许晓轩故居收藏纪念。

  “我不断地读书和磨练自己的文笔,我郑重地发过誓:只要我能活着出来,一定要运用我熟悉的工具——笔——把他们的万千罪恶告诉给全世界,作这个时代的见证人。”宣灏只来得及留下这样的遗言。1949年11月27日,在那场臭名昭著的大屠杀中,宣灏高呼“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

  

  坐落于重庆西北郊的歌乐山林木葱茏,谁能想到,在1938年至1949年,这里曾是国民党军统特务用来关押和镇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铁窗黑牢。“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一面英烈墙,其中江苏籍烈士就有15人……”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讲解员介绍,此次“让烈士回家”系列活动就是让310位红岩烈士的事迹、精神在烈士家乡以及他们曾经学习、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生根发芽,世代传承,以此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我们今天这个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烈士们经过了一生的奋斗取得的,这是他们老一辈的初心;今天,烈士们未完成的事业,要靠我们大家来完成,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对烈士的一种安慰。”宋振镛告诉记者,还有很多“红岩”故事不为人所知,这些年来,他写了17万字的文史资料,在全国做了6000多场爱国主义报告,他将牢记父母和弟弟的理想,将传播红色故事作为毕生使命。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学军表示,组织开展“让烈士回家”系列主题活动,不仅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也是为了教育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1949年,“小萝卜头”、许晓轩、宣灏等15位江苏籍烈士永隔故土,在异乡长眠。青山有幸埋忠骨,许晓轩们的一生,践行了他们对革命和理想的最初承诺。正像许晓轩多次对妻子姜琦华说的那样:“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安定才会有家庭的安宁。”

  交汇点记者 汪滢 通讯员 江宣 实习记者 刘日佳 部分图片摄影 郁兴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