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扬州 > 要闻 > 正文
江苏扬州:千年街区两天内11次登上央视!遇见端午,仁丰里火爆“出圈”
2022/06/06 21:50  扬州发布  

  为期5天的扬州仁丰里端午民俗文化节落下帷幕。6月3日-4日,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中国新闻”“午夜新闻”5个栏目先后11次进行报道,从不同角度展现端午节中仁丰里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

  传统文化“亮”出来,历史街区“嗨”起来。端午小长假,广陵古城管委会、广陵区融媒体中心、广陵区文旅局、广陵区城市管理局、广陵区汶河街道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一场“鱼里千年·‘粽’会遇见”民俗文化节活动,为本地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穿越”之行。逛市集、射五毒、祭先贤、看表演、赏非遗……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将古人的端午生活全方位“端”到了市民游客面前。一时间,微信朋友圈、抖音小视频里,这条千年古巷,火爆“出圈”。

  “家门口的街区经济尽显风流。仁丰里结合端午节,找到文化遗产利用的新的突破口。”扬州双博馆名誉馆长、运河文化专家顾风表示,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街区经济、市井烟火亟待激活复苏,仁丰里“借题发挥”,用一场传统节庆的文化再现,为历史文化街区、扬州的“城市客厅”拉高了人气,刺激了消费,也留住了乡愁、留下了回味。

  一块“绿豆冰糕”卖到脱货,

  “人间烟火”重新回归

  6月4日下午,家住西区的王女士专程赶到仁丰里“向里咖啡店”。

  一进门,王女士就询问:“老板,绿豆冰糕还有吗?”

  “还有最后两盒了。”老板王燕说。

  “要,我全都买了。”王女士立即打开微信支付,还递上一枚“仁丰通宝”创意消费券。一枚“仁丰通宝”,形似铜钱状,漆工制作,抵20元。

  端午节期间,“向里咖啡店”的绿豆冰糕成了“抢手货”,不仅口感冰凉、细腻,还附带“前程似锦”“未来可期”等美好寓意。

  王燕、徐海燕是一对姐妹俩,今年初将“向里咖啡店”开进了仁丰里。“绿豆冰糕是手工制作的,半个月前就开始备货,没想到3天就卖脱货了。”姐妹俩一边忙着招呼顾客,一边向记者介绍,这几天她们一共卖出300多盒绿豆冰糕,每天都在加班制作。

  一场民俗节重燃了人间烟火、重振了消费信心,为仁丰里的商户招来了人气,让商户们“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端午节期间,仁丰里53家文旅商户全面复商复市,组建仁丰里文化产业联盟,结成小巷经济共同体,创新众筹“仁丰通宝”的创意消费券,累计发放1300余份价值20元的“仁丰通宝”和街区通用抵扣券。

  汶河街道社会事业局副局长朱涓说,政府补贴、商户抱团,让深藏在古城中的非遗文化,通过学、品、游、购、娱的形式得到活化传承。一枚小小的“仁丰通宝”成为仁丰里53家文旅商户抱团取暖的“招财宝”。值得一提的是,“仁丰通宝”也是文创产品,活动现场许多游客不舍兑换,作为纪念收藏。

  “古城文脉里小巷经济共同体的兴起,充盈了街区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激发了古街文旅消费新热点。”朱涓表示,从6月1日到5日,逾3万人次造访民俗文化节,以节为媒、文化搭台、消费唱戏,让历史街区在传统节日中大放异彩。

  一张“通关文牒”盖满打卡印章,

  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端午小长假里的仁丰里,一幢幢古色古香的住宅,一面面古韵洋溢的店招,一处处端午元素集聚的展台,乃至一块块整齐排列的青砖,都散发着独特的“端午味道”。

  6月4日上午,家住仁丰里的居民马女士领着两个孩子,穿梭于每一个文化空间、文创摊位,不断体验着雕版印刷、手工编织等民俗项目。每完成一项,马女士都会拿出一张“通关文牒”,盖上一个打卡印章。

  “‘通关文牒’打卡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玩中学’让传统文化‘跳出’课本,触手可及。”马女士说,活动现场,她的两个孩子还当起了“小导游”,主动带领不懂规则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学,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端午祭先贤”、“一人剧场”民俗演出、端午主题市集……这场民俗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了诸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你们选一款,我帮你们买回去。”手工编织饰品摊位前,来自河南的游客焦一涵拿出手机,与远在老家的亲人视频直播,一下子购买了10根五彩绳和不少鸭蛋网。她说,和孩子来扬州探亲,听说仁丰里举办端午民俗节,就带着孩子来逛一逛、玩一玩,“好浓郁的端午氛围呀,这么多有意思的活动,真的就是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活教材’。”

  走在700米长的仁丰里主干道,沿途看到木偶工作室、街区微型博物馆、流连梧桐院、永乐琴坊、者者居、格桑花、扬州老照片馆、金木空间、奕间工坊等文化空间,时尚烘焙、原创设计、个性手作……数十个主题各异的商铺,现代与时尚相融,文化与创意叠加,带领游客在这条唐代“里坊制”格局唯一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穿越,感受别样的古与今。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汶河街道原文化站站长、非遗剪纸大师庞建东说,中高考临近,由仁丰里创客丁家菲创作的“文昌结”手工编织饰品成了“网红爆款”,采用古法文昌结的编法,结合青绿色调,有着“四平八稳”“文运昌盛”的美好寓意。

  “在仁丰里这个街区中,艺术家、匠人们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产品推新出新的重要源泉。”庞建东认为,这些创意爆款在端午节期间大热大卖,成为现代人心中的网红,说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是持久的,这是我们这一代扬州匠人的自豪。

  一筐“金黄枇杷”游客免费品尝,

  尽显古城共享善治

  时下正是枇杷成熟的季节。这两天,仁丰里91号门前,每天都会摆放着一筐“金黄枇杷”,让市民、游客吃出了甜味、吃出了爱意。

  一筐枇杷、一块牌子,“尝鲜自取”四个大字,让大家不禁发出疑问:“这是哪位‘田螺姑娘’送来的?”不久,一名居民的出现,解开了谜题。他叫胡博文,是仁丰里91号的原住民,家里种了一棵枇杷树,结满了成熟的果子,摘下一些,与市民、游客分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咱仁丰里的‘待客之道’。”胡博文说,端午节期间,他们一家主动打开家门,邀请游客走进家里,一起享受摘枇杷的快乐,有说有笑,让仁丰里充满了“人情味”。

  一句“待客之道”,

  除了胡博文这么说,还有张呈生这么做

  仁丰里82-1号是当地有名的“最美庭院”,勺池园内花木繁盛,正敞开大门喜迎八方来客,71岁的张呈生正忙着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着古城文化故事。

  “小长假三天,我已经先后接待了200多位游客。”张呈生笑着说,开门即见天下客,作为社区“我家大门常打开”的重要一员,他家肩负着讲解历史文化、弘扬乐善好施的重任,“我们会继续讲好仁丰里的故事,讲好老扬州的故事,让更多的市民游客了解原汁原味的汶河文化”。

  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存续的精神内核。截至目前,街区通过成立法人企业以“收租储”方式将老旧、破危、闲置的公私房,集中收储给街道统一招商运营,共引入非遗文化工作室27家、特色民宿6家、公共活动空间8处。2021年9月,街区保护与利用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项目类一等奖。

  “让外地游客爱上一座城,先要让他/她爱上这里的人。”汶河街道党工委书记钟蕾说,多年来,我们接力建设仁丰里街区有机更新项目,建设好扬州美丽宜居、共享善治、热情文明的“城市客厅”,得到了广大街区原住民的积极支持、踊跃参与。“我家大门常打开”,就是群众的自发之举。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了古城的“义务导游”,越来越多的居民家成了古城的“免费驿站”。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