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扬州 > 资讯 > 正文
扬州74岁老党员见证40年人口普查之变
2020/10/15 23:27  扬州发布  钱伟  

  通讯员 潘静 李秋敏 扬州发布记者 钱伟

  从靠着铁脚板走家串户登记,到电话、微信预约精准对接,从手工记录到依靠互联网电子化采集……在邗江区杨庙镇花瓶村,有这样一位人口普查“老兵”——74岁的老党员胡正清,他五次参与人口普查工作,从“三人普”到“七人普”,从一名毛头小伙,历练成人口普查的“活地图”,40年的人口普查经历让他见证了时代变迁,记录了社会发展的铿锵步伐,也见证了五次人口普查的改革。

  “老王,终于等到你回家了,普查的信息请你登记下。”夕阳西下,胡正清带着村普查指导员小潘,穿过村道,来到了花瓶村上庄组老王的家。除了完成姓名、人数、户口、住所等台账登记外,在小徒弟的协助下,电子化采集也顺利完成,整个过程迅速而快捷。

  花瓶村坐落于邗江区杨庙镇的西北角,680多户居民,以农户为主。胡正清原是花瓶村的主办会计,退休后自愿担任网格员。人口普查工作启动后,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主动请缨,负责村里机沟组、上庄组,共70多户人家的人口普查工作。

  一张纸、一支笔、一个水壶以及手电筒,这是老胡的标配。“现在上门登记前,咱师徒俩先电话、微信预约精准入户,避免上门扑空,空跑一腿。”

  面对普查“人难找”的难题,经验老道的老胡也有自己的法子。他凌晨4点多就出门,趁着住户家有人及时登录信息,白天居民家大门紧闭,到了下午5点他再次上门,一直要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家。70多户村民,他一周不到就全部普查完成,效率可见一斑。

  四十年前,首次参与1980年人口普查的坎坷经历,仍让老胡记忆犹新。“当时我是大队的会计,作为普查指导员负责汇总普查信息,那会没有现在的条件,做什么工作都得靠手工。”

  老胡记得,上世纪80年代没有电动车,全靠两条腿,他早上4点多出门,靠着铁脚板挨家挨户跑,吃尽了辛苦。“以前拎个小包,靠着一支笔、一张纸,记录着每个人的信息,一户一户汇总数据。”

  当时人口普查共有五十几个项目,手工记录的工作量大,还容易出错。为了避免错误,老胡所在的村与邻村互审,之后公社与公社互审,最后县里再审,大量繁琐的工作,让人口普查成了浩大的工程。有时候面对村民的不理解,还得苦口婆心地讲政策。

  “我记得到了200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县里才用上电脑汇总,那个时候下面的普查表汇总到县里,再经人工输入电脑。”胡正清说。

  相较过去,这次普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电子化,老胡在小徒弟的协助下电子化采集,使用自主填报小程序,让人口普查工作省心省力了不少。

  变的是方法和手段,不变的是耐心、细心和精益求精。认真、执着的老胡,在普查工作前期做普查小区建筑物标绘工作时,用自己的“土方法”,在打印出的卫星图纸上,标注出一家一户户主的姓名。

  村人口普查指导员跟他说,可以把靠近的几户标成一个建筑物,减少标绘的工作量。他却说:“不行,现在一户一户标绘,以后入户登记方便,一个建筑物登记一户,有效避免漏户漏人现象。现在的认真仔细标绘是为了以后更便捷的工作”。之后,老胡拿着标满户主姓名的图纸,还亲自到现场再次确认,保证了标绘工作的准确度。

  老胡认真严谨的态度,感染着身边的徒弟小潘,每次输入信息,小潘总是跟师父核对几遍,避免出错。“人口普查工作琐碎而繁杂,来不得半点马虎,数据小到关系家门口超市的设置,大到关乎国家战略以及政策的制定,必须精益求精,做到准确无误。”

  古稀之年的老胡,如今仍然坚守在人口普查工作的一线。他说,现在期盼着,希望第八次人口普查时我还在,如果到时候我的身子骨还允许,我还想继续给年轻人当好“活地图”,与人口普查再来一场“六次之约”。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