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案提案点击|乔旭委员: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 提升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2022/03/07 22:14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依旧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化工产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仍然存在着结构性产能过剩、关键环节“卡脖子”风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目前化工产业单位收入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工业产业的平均水平,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与减排控碳的双重压力。如何降低化工产业的单位收入碳排放量?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建议,加快构建化工产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实现创新能力“自驱动”,全面提升化工产业绿色低碳与自主可控发展水平。

  乔旭表示,造成化工产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创新理念有待突破、研发投入水平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占比低、创新人才储备不足、化工中试立项难等等,且当前社会观念性偏差普遍存在,很多人认为化工是传统产业,是落后的、发展前景弱的产业,甚至有一些地区在做地方发展规划的时候都在规避化工产业。“我们看到,‘谈化色变’的现象依旧存在,实际上,传统产业更需要技术创新支撑,通过新技术赋能也可转型为生机勃勃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只有发展历史长短之分,彼此间可以相互转化,创新能力才是决定产业生命力兴衰的唯一标准。”

  创新需要投入,但以江苏为例,化工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不及美国、欧盟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并且近十多年来化工新产品产值率始终徘徊在4.0%~8.2%,低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在化工产品的种类方面,以基础原材料、通用合成材料、传统精细化学品等为主,差异化产品和中高端产品比例相对较低,并且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材料自主研发能力较弱,高端材料受制于人,迫切需要大批基础化工产品的绿色替代技术。

  在化工项目中试环节,评审周期长、效率低,还导致大批中试项目长时间处于停滞待批状态。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化工企业的发展,也让人们对化工产业留下不好的印象,这对化工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很大影响。

  乔旭表示,目前高校化工类专业第一志愿报考严重不足,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率较低,去条件相对艰苦的一线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少。化工企业遭遇“人才荒”,招工难,高级人才更加难得。

  2021年10月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深化调整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出台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要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这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乔旭建议,要发挥部省协同效应,从优化产业创新政策、壮大化工人才队伍、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改革化工中试政策这四个方面入手,支持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发展,促进化工产业绿色低碳与自主可控发展水平提升,让化工产业单位收入碳排放量降下来。

  乔旭认为:“要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对企业、研发机构获得国家、省部级重点科技计划并获得资助的科技项目,予以配套资金支持;要实施更加灵活的、更加有效的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加大高端化工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特色产业人才的引培力度;要鼓励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要将化工中试项目纳入科技项目管理,加大要素支持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中试公共服务平台模式,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以标准规范审批,防范安全环保风险。”

  通讯员 韦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