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纸上生“花”,乡村年味别样“红”
2022/02/17 08:50  新华日报  

  正月,在新沂市合沟镇街头巷尾,蕴含着剪纸元素的店招与路旗随处可见,红红火火甚是喜庆。合沟镇被文旅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里,剪纸、门笺、农民画等民间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传承,一张张彩纸在民间艺术家手中生“花”,烘托出浓郁年味儿。

  82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剪纸传承人王桂英眼不花、耳不聋,步履稳健。腊月以来,她每天早早来到位于马场村游园广场的“苏北民间艺术馆”剪纸工作室。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她手中成为神奇的“画笔”——布满皱纹的手灵活有力,一剪下去一气呵成。

  老人手里的剪刀行云流水般在红纸上游走约莫半个小时,一幅“莲花绕福”活灵活现跃于纸上。“‘莲’谐音‘年’,有吉祥的意头,莲花中央嵌着‘福’字,可不就是‘年年有福’吗?”王桂英轻抚作品,笑着向记者介绍,“我剪纸从不用笔描样,先在脑中构思好,再边剪边设计,所以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样。”

  王桂英的剪纸技艺源于她近70年的艺术探索和生活磨砺,上世纪80年代后,她从传统剪纸花样拓展开,转变风格,在生动多彩的乡村生活中寻找题材。几十年来,王桂英创作的《我的一生》《粮归仓》《打场》《农村四季喜事多》等近百件作品在国内国际展出中屡获大奖,她本人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称号。

  耄耋之年的王桂英仍耕耘不辍。“如今日子越过越好,剪纸不仅是新年里的好彩头,更要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2007年起,王桂英走进当地中小学义务当起剪纸艺术辅导员。截至去年,全镇11所学校都开设了剪纸特色课堂,坚持学习剪纸的学生达200多名。

  与此同时,王桂英成立剪纸协会,以家为培训基地,无偿指导各村剪纸作坊,发展以楹联、福字、年画制作为主的经营项目,带动越来越多村民走上致富路。“过年前后,周边地区来镇里求购剪纸作品的络绎不绝,这个春节订单已有2000多幅。”苏北民间艺术馆馆长孙华峰介绍。

  元宵节前夕,位于窦老庄的“门笺艺术小站”,访客往来不绝。20多岁的窦珍珍一边招呼参观者,一边利落忙着手上的粘纸活儿,在一旁专注刻纸的,是她79岁的爷爷窦昌建。作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老人从十几岁就开始制作门笺。谈起这门手艺,他打开话匣子:“门笺,又叫‘门吊子’,是传统剪纸的一种,春节时老百姓把它挂在门楣上,期盼来年日子过得吉祥如意。”

  大红、二绿、三黄、四粉、五蓝,记者看到,每枚门笺用五色彩纸分别雕刻,再统一粘贴成完整图案或字样,工序十分讲究。离纸、定纸、雕刻、换色、粘贴……窦昌建和孙女分工合作,一天能制作二三百枚。

  “这门手艺在村里自古传承,上世纪90年代前后,技艺纯熟的村民每年靠制作门笺能有上万元收入,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窦老庄村支部书记窦怀武介绍,如今靠这挣钱的人不多了,但仍有九成以上村民掌握这门手艺,春节前有不少来自本地和周边地区的订单。

  一张张彩纸,剪出浓浓年味儿,映照着老百姓的红火生活。近年来,合沟镇大力实施民间艺术奖励政策及激励措施,持续加强对民间艺术家及相关场馆平台建设的资金扶持,连续三年开展“稻香节”活动,加大对民间艺术宣传力度。今年,该镇规划建设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为群众提供更加广阔的民间艺术培育与传承阵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岳旭

  通讯员 张强 实习生 张俊哲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