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话长江丨“扬州江豚保护第一人”和他的守护之路
2021/03/14 13:16  ​交汇点新闻  

  “寻访长江十三城,补天金石欲述豚。江猪只怨人情淡,孰知护豚不乏人。”这是今年72岁的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会长陈宜林所作的七言绝句。陈宜林,扬州最早的从事江豚保护工作的志愿者,被人们誉为“扬州江豚保护第一人”,他的建议还曾经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点赞”。

  陈宜林说,小时候他家在廖家沟东岸,到扬州上学必须过江,登船时船工会提醒他们:“小心!坐稳了,防止有江猪拱船。”那个时候他就看到过廖家沟江面有江豚出没。2010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则“为濒临灭绝的江豚寻找迁地保护区”的新闻,报道中说:现存长江江豚的总量千头左右,如果按照当下数量下降的速度,专家推测,不出10年,江豚就要灭种了……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廖家沟看到的可爱江豚,陈宜林十分痛心,于是,刚退休的他开始了长达11年民间“护豚”行动。经过反复实地调查,他向中科院提出建议,家乡廖家沟的水域非常适合江豚生活,结果廖家沟水域被农业部选为江苏5个备选地之一。

  从2011年开始,陈宜林投身江豚保护工作。2012年举办长江江豚讲坛,先是在高校,然后走进社区,扬州的邗上社区等社区都曾积极配合组织江豚保护宣讲。不仅在扬州,在镇江、上海甚至台湾,陈宜林和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都在宣传江豚保护的生态理念。

  陈宜林虽然已经72岁高龄,但思维方式一点不落年轻人,创新创意更是层出不穷。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宜林便想着怎样能让非遗为今天这个时代的强音来服务。他与江豚保护协会的志愿者一起把扬州非遗设计制作成江豚文创品,比如江豚造型的漆器、玉器、木雕、竹雕;喜庆吉祥的江豚剪纸窗花等。从上海到重庆,陈宜林邀请长江沿线城市的印章爱好者,雕刻出讲述江豚故事的印章,19个印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江豚对长江大保护具有标志性意义,2014年他组织举办了江苏省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大学生们就江豚下游现状及保护可持续性提出了建议,陈宜林自己也觉得经济建设要与动物保护融合起来和谐发展。于是,他把大学生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结合,致信李克强总理和农业部。2014年9月,他接到了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资源环保处的来电:“李克强总理和农业部部长已分别就你们的意见建议作了批示,感谢你们。”这令陈宜林备受鼓舞。

  目前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大约有300多人,大多数都是青年大学生,其中也大概有30%的社会人士,年龄最高的今年已经82岁了,最小的只有十几个月。从“孤军奋战”到现在的规模,陈宜林认为,要让社会形成一种风气、达成一个共识,从幼儿园就开始,宣传江豚保护的理念。保护江豚不是单单保护动物,更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时长:00:21)

  古今交融,展现别样的“长江之美”。“古韵新声话长江”栏目是“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每周推出一期。

  “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省妇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共同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交汇点新闻共同承办,于2019年6月5日正式启动。该主题活动是以孩子成长为视角,“长江大保护小使者”将持续12年不间断地进行纪实性记录,进而反映出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过程。

  点击了解详情>>

  策划:任松筠 田梅

  统筹:孔德信

  文字:邓晓琦

  视频:余勤雍

  制图:郑玲玲 陶蓉

  交汇点“后浪”工作室出品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