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话长江 | 一个人与一座城:跨越3000年的对话
2022/05/22 20:26  新华报业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代李白的这首《长干行》,让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流传千年,也让南京的“长干里”这一地名闻名于世。

  其实在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长干里一带就已人烟稠密。

  长干里在哪?

  “它位于秦淮河之南,是南京人早期聚居的一处繁华区域。”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大海介绍道。“在秦淮河的南边,连绵不断的低矮丘陵中,一些小河流淌出来。它们冲击形成宽阔平坦的区域,适宜人类在此生存、生活。而这些区域,就被当时的南京人称为‘干’。”

  今天的西街地块,东至雨花路、南至应天大街、西至中山南路、北至窑湾街,就位于长干里古居民区及越城遗址区内。陈大海说,想要追溯南京建城史的源头,就绕不开这个地方。

  元代《至正金陵新志》中记载道:“长干里,在秦淮南,越范蠡筑城长干。”越王勾践灭吴后,便命范蠡在这一带筑建城池以镇江险,史称“越城”。

  “越城处于秦淮河的下游,紧邻当时的秦淮河入江口,水面宽阔,水患严重。这样险要的地理条件,显然不适合人类长期在此居住。因此,这里就被当成是军事据点,作为争霸的前沿堡垒。”陈大海解释道,一座城的发展既要依靠水源,也要躲避水患,但早期城市的形成与抵御外寇紧密相关,故越城的军事属性较为突出。不过,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越城的战略地位减弱,这片区域便逐渐被荒废,甚至因后人取土烧窑而几近消失。

  2017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西街地块启动考古勘探和发掘。每一次布方,每一件文物的发现,都是一次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与越城的对话。陈大海和同事们通过一次又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实证了这座被视作南京建城史开端的、南京主城区有确切年代可考且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建造最早的越城,是真实存在的,其始造于2500年前。

  这番“与历史的对话”,还有更令人惊喜的收获。

  “我们发现了比文献记载的越城始造年代还要早、规模更大、保存更好、规格更高的环壕!”提起这一发现,陈大海神采飞扬。与西周环壕同期被发现的,还有最早可追溯至商晚期至西周初期的重要文物,如陶盖、陶盆、陶鼎等,距今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

  “其实这个成果的发现过程非常‘烧脑’。西街遗址的地层叠压状况十分复杂,从西周时期一直跨越到明清乃至近现代。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测年的手段,证实了最早的这处环壕要比记载的越城始造年代还要早500年左右。”

  壕沟,是城市防御设施最初的形态之一。在古代防御设施中,为了抵御洪水、猛兽以及敌对势力的侵袭,古人通过开凿壕沟环绕围合,构筑起有效的防御体系。

  “所以有人认为,这一考古发现或可将南京建城史提前500年。”陈大海表示,确认建城史原点最“实锤”的依据,其实是发现这座城池的本体。不过,受不同因素限制,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发掘出完整的古代城池。通过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工作相结合,考古人们也可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将与城池有关的遗迹遗物一一展现。“未来,希望随着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判断‘南京3000年建城史’这个观点的真伪。”

  “任何一个小地方都可能产生人类的聚集,但是重要的文明、大型的文明都是依托于大河来的。”

  千百年来,秦淮河水悠悠流淌,流过长干里,汇入奔涌向东的长江,也汇入南京的发展脉络。

  连绵不绝的长江,串联起沿岸各个单独兴起的文明点,孕育出璀璨的长江流域文明。

  “长江,真如古人所说的,‘真乃天堑也’。”2002年的夏秋之交,陈大海来到南京念大学。路过长江大桥时,他心生感慨。

  在入学时,他还只是一名被调剂到考古专业的大学生,但他十分珍惜这份“偶然”所带来的人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专业。“考古透物见人,是穿越时空无声的对话,这深深吸引着我。”

  从南京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了南京,十几年间始终坚守在考古工作的第一线。

  南京,是长江的“宠儿”,拥江发展、跨江而治。在这里,人们喜欢登临山顶,远眺长江浩浩汤汤;也爱亲江漫步,观测江豚成群逐浪。陈大海也不例外。但在游山观水时,他思考更多的是这座城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考古学关乎中国历史,关乎文化自信。传播传承中华历史文化,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当一位考古工作者遇见南京城,这是一场跨越3000年的对话。

  在西街遗址,考古发掘的相关工作从未停下脚步,南京建城史之源也正逐渐被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古今交融,展现别样的“长江之美”。“古韵新声话长江”栏目是“长江大保护 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每周推出一期。

  “长江大保护 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省妇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共同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交汇点新闻共同承办,于2019年6月5日正式启动。该主题活动是以孩子成长为视角,“长江大保护小使者”将持续12年不间断地进行纪实性记录,进而反映出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过程。点击了解详情>>

  策划田梅

  统筹 王高峰

  文字 丁叮 吴昊明(实习)

  视频 张琦 高鑫

  制图 郑玲玲 陶蓉

  “后浪”工作室出品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