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双传学:书写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事业新篇章
2022/10/26 11:08  传媒观察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构成了时代最宏阔的背景和最亮眼的底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离不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助力,离不开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支撑。面对国际国内复杂舆论环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新闻传播业界学界需凝心聚力,着力推动舆论理论的融合共进、同频共振,科学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

  新闻传播领域的“中国之问”,叩问的是学科理论的水土不服。中国新闻传播学多借鉴西方理论资源,但其话语对中国本土情境的解释力有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隔膜乃至割裂。回顾我国新闻学的发展,从启蒙、奠基,到重建、繁荣,经世致用是其一以贯之的治学理想。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我们党始终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党的百年求索深刻互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理论注入了灵魂。答好“中国之问”,就要“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全面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新闻传播领域的“世界之问”,叩问的是学科话语的开放视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社会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开放的国际视野融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新闻传播是人类构建世界的一种主体性实践,承担着不同文明对话、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能。如何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回答“世界之问”的关键所在。

  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民之问”,叩问的是学科实践的价值依归。无论新闻业界还是学界,都要回答“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最为鲜明的理论品格,在党的百年新闻实践和理论建设中,人民性一以贯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对“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思想进行系统阐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永葆人民性,是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工作导向,也是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新闻传播领域的“时代之问”,叩问的是学科转型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彰显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这一伟大跨越,离不开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支撑。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闻传播活动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联系愈加错综复杂,舆论理论工作唯有观照新时代、新现象、新趋势,才能赶上并引领时代,才能真正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书写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时代篇章。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从本质上看,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都旨在回应“实践之问”。跨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事业尤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为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共识,为世界和平发展传递中国力量。

  (《传媒观察》2022年10月号卷首语。作者为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