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一带一路”10周年:话语变迁与国际传播
2023/10/10 09:33  传媒观察  

  编者按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新和博士生金圣钧、硕士生宋思怡、 萨达凯提·玉赛音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9期刊文,从国际公共产品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政策文本和访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媒体记者,研究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政策话语和国际媒体话语。研究发现,10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贡献全球治理的话语发生了从区域合作到全球普惠、从设施供给到道路搭建和从利益纽带到全球公益治理的转变;“一带一路”的国际媒体话语呈现竞争与合作、本国利益与国际关系并存的构建逻辑,共建国家媒体更注重报道“一带一路”对发展中国家的贡献、金钱之外“授人以渔”的知识技能共享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精细化的发展转变。

  2013年以来,中国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务实发展。在贸易和投资方面,10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在工程建设方面,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截至2023年1月,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合作文件。总体而言,“一带一路”建设以“五通”为指引,与共建国家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建设和发展成果显著。

  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推进的过程亦是中国不断创新对外话语体系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既丰富了中国国际传播的叙事内容、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叙事主体,也是中国参与和贡献全球治理生动的话语实践。基于此,本文尝试选取国际公共产品的理论视角,从政策话语和国际媒体话语两个维度分析和阐释“一带一路”10年来核心话语的国际传播内涵构建与变迁。

  一、全球治理变局下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一带一路”倡议

  (一)全球治理变局下国际公共产品面临的新困境、新趋势

  迈入21世纪,有学者认为,国际公共产品发生了“供需转换”,即由霸权国根据自身偏好提供公共产品、其他国家搭便车以适应霸权的“以供给为中心”,转向寻求国家间合作供给、双向认可的“以需求为中心”。总体而言,目前国际公共产品的“赤字”或“供需失衡”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需要强调的是,国际公共产品“赤字”问题在政治学研究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有较多的研究集中围绕霸权供给模式对公共产品赤字产生的原因开展讨论,但切入视角较为单一。在此背景下,有研究注意到可以从器物型、制度型、观念型的公共产品分类维度对其本身的组成逻辑加以考量,认为国际公共产品赤字的核心原因在于公共基础设施和发展资源等器物型公共产品短缺、国际组织和机制等制度型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和效果下降、主要国家间合作理念的观念型公共产品产生分歧三方面。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话题,国际公共产品的“公益性”价值愈发凸显,而“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全球公益性”如何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发展之中,其如何系统地发挥器物型、制度型、观念型公共产品的作用,可成为中国“可持续”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出发点。

  (二)“一带一路”与中国公共产品的全球治理参与

  对于“一带一路”,学者们从不同公共产品类型的角度对其参与全球治理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如马涛、陈曦从包容性价值链构建的角度对“一带一路”提供的公共产品进行了归纳,器物型公共产品如雅万高铁、瓜达尔港、中白工业园(Great Stone)等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项目;制度型公共产品如区域内签署深度特惠贸易协定(PTAs)、亚投行等平台规则型公共产品,以及越南的“两廊一圈”、柬埔寨的“四角战略”等具有顶层设计特征的公共产品。观念型公共产品以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演讲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是最能彰显中国全球治理观的公共产品,而后提出的“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等观念均构成了“一带一路”10年来的重要治理话语。

  结合相关研究,笔者进一步认为,“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开放合作”原则,不设立小集团也不设定特殊的利益对象,通过平等的利益分配对标“非排他性”。二是强调多元主体的合作供给,抛弃霸权式的供给,提倡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充分协商,既有研究如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效路径探索、对中国与非洲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现状与困境的解析,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尼印次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研究等。三是聚焦“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建设。

  二、政策话语:“一带一路”10年来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传播观念与发展转变

  (一)观念话语:从强调“区域经济合作”转向关注“全球普惠发展”

  过去10年间,中国借助“一带一路”这一重要平台,与共建国家在各领域开展合作、实现协同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累计投资超过430亿美元;2022年1月至10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47亿元人民币。同时,“数字丝绸之路”“数字电商”等理念的提出亦表明了中国带领世界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共享发展成果的决心。中国通过构建“一带一路”经济话语,凝聚了国际经济发展共识以推动国际经济互联互通实践,引领国际经济走向“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发展道路,从而构建开放包容、平衡协调、互利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秩序。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理论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全球各族人民,强调多国互动,探求人类的解放,为抵御民粹主义、地缘政治等全球治理危机提供了中国智慧。

  (二)供给话语:从“器物型”的设施供给转向“制度型”与“观念型”并存的道路搭建

  当前, “一带一路”倡议在进展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器物型”公共产品供给基础,同时开始转向“制度型”与“观念型”公共产品的搭建。

  2015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在“五通”的基础上,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提及“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作用,强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在区域制度搭建和理念共享方面,2016年6月中方倡议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技术合作联盟,打造“智力丝绸之路”;同时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推动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携手打造“和平丝绸之路”,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在逆全球化思潮和全球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的大环境下,部分大国鼓吹零和博弈解构了大国间的合作理念,催生了信任赤字。中国于2021年、2022年相继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以及近期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等,体现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历程中从关注发展到关注安全、再到关注文明的公共产品供给理念升维,这既是中国对于自身现代化道路认识的深化,也是搭建全球共享的道路平台、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呈现。

  (三)角色话语:从公共性的“利益纽带”构建转向公益性的“全球治理”

  从身份角色的视角看,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早期的重要表述主要将自身作为“共同利益”的倡行者,强调“一带一路”作为“利益纽带”将共建国家联结起来,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一是强调公平、正义的和平治理话语,突出“全球南方”叙事的重要角色。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国家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巴基斯坦“愿景2025”、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等多国提出的发展规划正同“一带一路”倡议联结,本地化、个性化的“全球南方”和平发展叙事渐趋突出。

  二是突出“一带一路”的外交话语,推动外部风险缓解、拓宽合作空间。“一带一路”构想付诸实施后,中国实现了由传统政治外交到经济外交的转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2023年开年以来,我国元首外交在“一带一路”多个沿线地区取得重要进展,2023年3月,中、沙、伊三国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沙特和伊朗宣布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成为“一带一路”推动全球治理的外交里程碑。总体而言,10年来“一带一路”政策话语中的理念变化推动了中国外交重心的转变,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基础设施、人文经贸、发展理念等方面互联互通,改变了周边国家“近而不亲”的外交局面;中国也在国际社会中逐渐实现了从接受规则向制定规则迈进的话语权转变。

  三、国际媒体话语:“一带一路”10年来的国际叙事与在地化关切

  研究者通过对来自1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10位国际主流媒体记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10年来共建国家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实践和记者亲身参与“一带一路”报道的经验,从“他者”视角分析和解读“一带一路”10年来的国际媒体话语。10位记者分别来自乌干达(A1)、尼泊尔(A2)、巴基斯坦(A3)、菲律宾(A4)、利比里亚(A5)、肯尼亚(A6)、尼日利亚(A7)、坦桑尼亚(A8)、阿富汗(A9)和老挝(A10)的国家级主流媒体。为保护受访记者个人隐私,此处不提供其任职媒体具体信息,后文论述中以编号的形式代替具体受访者。

  (一)“一带一路”国际媒体话语的总体特征

  1.竞争叙事与合作叙事并存:“一带一路”与其他国际公共产品的比较叙事

  竞相提供公共产品是增加国家领导力的重要方式,而为了争取消费者的认可,其供给策略就需要突出比较优势,并实行差异化供给策略。相关国际媒体从业者强调了“一带一路”的独特性,认为其建立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对各国利益的尊重,且“一带一路”没有任何形式的附加条件与要求,充分体现其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性(A3,A6)。

  合作话语更加聚焦“一带一路”项目本身,内容涵盖基础设施项目、医疗资源、教育访学等报道,主要关注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安全、医疗、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强调双方的共商共建,相关媒体话语在合作双方或多方的对话与积极互动中生成。

  竞争叙事与合作叙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作用,竞争叙事强调“一带一路”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而合作叙事则强调其“包容性”,二者相互交织,构成“一带一路”作为公共产品更加立体的全球传播图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际公共产品之间也有合作与互补的可能性,这一方面的合作叙事尚未被充分发掘,或可成为未来国际报道实践的探索方向。

  2.本国利益叙事与国际关系叙事并存:“一带一路”在地化运行与中国的国际行动

  在国际新闻的“叙事”中,“驯化新闻”是常用的策略,新闻工作者大多采用本国的意识形态框架来赋予事件以意义,从而将空洞的事件具体化。驯化策略同样适用于“一带一路”的国际媒体报道中,即报道将“一带一路”议题本地化,与本国利益关联,强调具体的项目如何与本国需求对接。

  与本地化叙事相对应的是国际化叙事,主要关涉中国自身的国际行动。作为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的发展也势必受到中国与其他国家国际关系的影响,相关报道重点呈现国际关系对“一带一路”的影响。目前,较多的国际报道开始从共建国家的需求出发,关注本地人民在生存、经济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从这一角度关注与中国合作的新视角,呈现出“一带一路”相关报道的“去政治化”趋势。

  (二)“一带一路”10年来国际媒体话语之变

  1.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专注“发展中国家”设施联通带动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和项目建设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不仅把握了“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瓶颈、变“陆锁国”为“陆联国”,而且与其他国家援助方式不同的是,中国在过去10年中越来越重视对共建国家设施平台、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体系化援助,其“不仅仅是提供资金(A5)”,而是通过“授人以渔”,从生存、发展等根源问题的解决上促成发展中国家个体层面的“民心相通”。在国际媒体叙事中,“授人以渔”的新闻话题越来越受到共建国家媒体报道的青睐。

  从微观层面看,“授人以渔”的叙事体现为“一带一路”带动当地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人与人联系得以加强的叙事。从宏观层面看,“授人以渔”的叙事体现为技术和平台“合作共享”带动国际区域合作“共商共建”的叙事。总体而言,“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准确地切中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病痛所在(A1)”,越来越得到共建国家的支持;国际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也从早年对投资数额、投资内容的关注逐渐转向由基础设施投资带动当地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注,以“授人以渔”的叙事内核阐发“互联互通”,回应当地民众生存发展层面和情感层面的现实关切。

  2.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基于“共同价值观念”的精细化、高质量发展转变

  “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开放性,其开放既指涉中国内部的对外开放,亦关涉对所有国家、国际组织的开放。因此,如何总体布局、绘就一幅“大写意”的发展蓝图对“一带一路”的早期部署至关重要。2018年,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贯穿其中的是合作国家间的“共同价值观”,即让全体受益的社会发展观,和谐共进、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观,将本国发展利益与国际道义相融合的国家利益观。

  (载《传媒观察》2023年9月号“国际传播·‘一带一路’这10年”专栏,原文约16000字,标题为《贡献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10周年核心话语的内涵变迁与国际传播》。此为节选,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o4T1DvKtnPqBw0fiV7eJw。)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