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怎么过端午?
2019/06/07 11:24  南京发布  

  中国,是诗的国度

  南京,素有“诗国”“诗城”“诗都”之美誉

  今天是端午佳节

  为了纪念屈原这位诗人

  南京用它特有的文化方式来庆祝端午

  六朝古都,石头金陵

  彰显南京独具魅力的“人文气质”

  端午节前夕

  朝天宫棂星门外

  一场名为“金陵吟”的端午主题吟诵快闪

  开始了

  ▽▼▽

  我们邀请了

  当代中华诗词界名家、93岁的俞律老先生

  非遗古琴艺术金陵琴派国家级传承人桂世民

  △金陵琴派是我国古琴艺术流派之一,形成于明末清初,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南京。它的指法灵活细腻,演奏风格飘逸洒脱、跌宕起伏,尤善“顿挫”。

  在古曲《平沙落雁》悠悠琴声中

  俞律老先生声情并茂地吟诵《入朝曲》

  一声声韵味悠长的吟诵

  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篇

  在飞阁斗拱、古意盎然的南京朝天宫回荡

  仿佛穿透千年岁月

  永明八年(490年),27岁的青年诗人谢朓以饱满的热情,赞美已做了四朝(东吴、东晋、刘宋、萧齐)都城建康的非凡气象。南京美吗?长江穿城而过,紫金山风光旖旎,幕府山气势雄伟,秦淮河、金川河萦绕其间,玄武湖、莫愁湖、百家湖点缀其中……

  正是小谢这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将南京谱写进泱泱华夏民族记忆的长天,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留下了流传千载的“诗歌名片”。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都,许多有记载的景致和遗迹,今天在现实中已难寻踪迹。但这些出自南京、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却留存了下来,代代相传。

  如何精彩地呈现这些经典诗词?吟诵。

  吟诵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先秦起始,盛于唐宋,千百年来口耳相传。如今,我国能够以吟诵的方式来表现诗词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而俞律老先生却是诗词吟诵界的翘楚。细细听,他的声音具有独特的韵味,仿佛穿越千年。

  朝天宫棂星门前的滑梯

  是几乎所有南京人童年记忆中都有的画面

  南京芳草园小学的孩子们玩过滑滑梯

  朗诵起诗人刘禹锡留给南京的传世名作《乌衣巷》

  这首诗篇道尽世间繁华尽落沧海桑田

  在孩子们稚嫩的朗诵声里

  少了一分沧桑,多了一分对金陵古都的遐想

  这些诗词中的南京

  既有南方的精致细腻

  又不乏北方的风度和气派

  既是帝王之都

  又有平民之气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言之不足故有咏歌

  南京人过端午习俗

  赛龙舟

  南京秦淮河的端午龙舟赛称誉江南。金陵龙舟,过去以“三帮”最为有名,即河帮、江帮和木帮。《金陵岁时记》记载,由于观看赛龙舟的人太多,光绪初年,水西门外一家临河的茶楼不堪重负而被挤塌陷,当年秦淮龙舟竞赛的盛况可想而知。

  吃粽子

  粽子的包法各地不同,南京人包粽子用的是芦叶,芦叶色泽翠绿,叶子很薄,关键是非常清香。

  吃“五红”、“五黄”

  除了粽子,南京人端午还会吃“五黄”、“五红”、五毒菜、雄黄豆、菖蒲酒、麻油绿豆糕等。“五黄”包括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豆芽,“五红”是指苋菜、红油鸭蛋、烤鸭、河虾和红烧黄鱼,五毒菜则是银鱼、虾米、茭儿菜、韭菜、黑干五样杂炒而成。

  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辟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五月五正是“五毒”出没之时,所以要辟五毒。南京人辟五毒的形式很多,比如在门前挂菖蒲和艾叶,或在房间里贴五毒图,再用五根针刺在五毒上,并给孩子穿上绣有五毒图案的肚兜。还有就是佩戴香包,香包里放上白芷、川芎、芩草等中药材和雄黄、艾叶等。

  “破红眼”

  “破红眼”就是防治红眼病。端午的正午时分,在清水中放入少许雄黄和鹅眼线钱两枚(六朝时的小铜钱),用野花束洗眼,全家人洗过后把水泼出门外,信能一年不生眼疾。

  这是一场“诗意之城”南京纪念屈原的吟诵

  古往今来

  文人墨客对端午节怀有特殊的情感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这一切,都起源于屈原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吟诵学堂”的大学生

  用错落参差的语调吟诵屈原的不朽名作《离骚》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致敬

  朗诵声中

  龙舟绳结、艾叶香包、葫芦画

  五彩吉缯、缤纷绒花……

  南京各种端午节非遗民俗一一呈现

  端午节

  从两千多年的岁月之河款款而来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这是一场“诗意之城”南京畅想未来的吟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朝天宫大成殿外

  少年们坚定有力的朗诵响彻云霄

  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市第一中学的学生

  诵出中国少年的青春风采与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

  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放飞梦想的风采

  如秦淮河上竞渡的龙舟,创新进取、奋发有为

  网上有人问,到了现在我们为什么还要念诗?

  看到一树盛开的桃花,明白什么叫“桃之夭夭,灼灼在华”;

  看到一场大雪,明白什么叫“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看到纷飞的柳絮,明白什么叫“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酒”;

  开心的时候,明白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悲伤的时候,明白什么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念的时候,明白什么叫“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诗,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金陵吟天下,千秋咏流传。

  细细品读南京,传承金陵文脉!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