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⑤|他为共和国披上“铠甲”,“两弹一星”光芒引领无数年轻人前行
2022/04/21 13:08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青春向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广大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激昂青春力量,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下,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青团江苏省委策划,常州市委网信办支持的强国“890”影音馆特别版——“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大型融媒体采访行动正式启动。记者兵分多路,以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大事记”为基底,深度挖掘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拼搏奋斗、强国有我的精神内核。“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系列报道旨在不忘初心、着眼当下、展望未来,讲好“青春版”中国故事。

  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二〇二二年四月十二日在海南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时发表的讲话

  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一声“东方巨响”,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震惊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现场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其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中国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为了这一声“东方巨响”,无数科学家隐姓埋名、无私奉献,为祖国的强大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生于江苏吴江的好儿郎程开甲就是其中一员。他用一生的坚守、用一世的光阴去实现自己“科技报国”的心愿,助力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无数青年人在“两弹一星”精神鼓舞下学好科学知识,勇于创新、奋力拼搏,为祖国、为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新的征程中唱响壮美的青春之歌。

程开甲

  一个“我要回国”的年轻人

  隐姓埋名从事一份“神秘”工作

  程开甲的名字里,有着祖父对孙辈的希望。“开甲”,意为“登科及第”。1931年,程开甲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这是一所以爱国爱校爱科学为校训的学校,培养了包括陈省身、李政道在内的10位院士。在这里,程开甲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种子。

  1946年,程开甲被英国文化委员会科学史大师李约瑟博士推荐留学英国,幸运地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玻恩的学生。

  新中国一成立,31岁的程开甲就决定回国。不少外国同学劝他留下,对他说,“中国穷,中国落后……”他当即回答:“不看今天,我们看今后!”

  回国后,程开甲一直在高校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和研究。作为核试验基地技术负责人,程开甲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到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成功;1969年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1978年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成功……20多年里,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平洞地下、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被称为中国“核司令”。然而,直到1999年9月18日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名字才进入公众视野。

  讲起父亲的往事,女儿程漱玉说,“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也不清楚他的事情,后来,一点一点了解他、认识他,顺着他只言片语问下来,才慢慢有了清晰的轮廓。”

  1960年,在南京大学任教的程开甲被一纸命令调入北京,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受命牵头起草中国首次核试验总体技术方案。为圆满完成中国第一次核爆任务,程开甲和团队把核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上百个课题,通力协作,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研制出了上千台测试、取样、控制等各类设备和仪器。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响,自动控制系统在瞬间启动千台仪器,分秒不差地完成了起爆和全部测试。据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有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而我国则利用现场1700多台(套)仪器获得了试验全部数据。

  跟随父亲生活工作近30年的程漱玉说,父亲是一个纯粹的人,他一生的心愿就是为祖国奉献一切。

程开甲在空中核爆炸的高速摄影工号看试验胶片

  为了增强对核爆炸现象和破坏效应的感性认识,程开甲曾多次进入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一直以来,核爆后现场考察工作没有人做,因为谁都说不清爆洞的辐射剂量和高温度数,风险很大。但程开甲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这样一次次核爆后的实地考察,为我国地下核试验现象学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一位不打仗的“核司令”

  培养出10位院士、40多位将军

  核试验是一个尖端科学领域,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必须要有人才支撑。我国核试验研究所成立之初,程开甲根据专业需求,在上级支持下,从全国各地研究所、高校抽调了一批专家和技术骨干。对于他们,程开甲给予充分的信任,也作出了许多有挑战性的工作安排。

  第一次核试验,立下大功的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计仪,就是程开甲鼓励林俊德等几名年轻大学生因陋就简研制的;同样,我国第一台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也与程开甲大胆将这一高难度项目放心地交给邱爱慈不无关系。后来,林俊德、邱爱慈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数十年的科研工作中,程开甲带出了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累计培养出10位院士,以及40多位将军。没有带过兵的程开甲,却被称为“中国核司令”。

程开甲在打字机上撰写论文

  程漱玉说,在学术研究中,程开甲始终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各种学术讨论中,他与自己的上级争执过,与自己的同行争执过,与自己的下级争执过,在他的心中,没有权威,如果有,也是“能者为师”的学术权威。程漱玉回忆,一次争执后,程开甲诚恳地对普通技术员说:“我向你们道歉,上次的讨论,你们的意见是对的。”

  2018年11月17日,101岁的程开甲走完最后的人生路。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位“两弹一星”元勋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一群朝气蓬勃的后来人

  在“两弹一星”光芒照耀下茁壮成长

  2017年,一所以程开甲名字命名的小学,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红梨湖畔落成启用。

  程开甲小学的前身盛泽实验小学实验校区原为观音弄小学,是程开甲曾经读书的地方。在观音弄的三年学习生活,给程开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他从一个留级生转变为跳级生;也正是在观音弄,程开甲心里被种下了一颗好好读书的种子。此后,无论是到浙江嘉兴的秀州中学读书,还是到浙江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读书,那颗在观音弄埋下的种子,发展、成长,引导程开甲一生坚持科学探索。

  程开甲小学学生陶伊诺说,“作为开甲学校的学生,我们会永远记得‘爱国、奉献、拼搏、创新’的开甲精神。我们要像小种子一样,努力向上、向上,再向上。”

  今天,在程开甲小学校园里,一尊程开甲雕像十分醒目。每天,雕像和孩子们一起上课下课;每天,雕像身边有师生来来往往。

程漱玉女士在程开甲小学内的程开甲雕像前和孩子们交流

  时间如江河,滚滚而来,奔流不息;青春如初春,百卉萌动,利刃新发。

  曹汛是程开甲曾任教过的南京大学的一名青年教授。他说:“程开甲院士第一次踏入罗布泊后,把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时光献给了茫茫戈壁。现在的我们如何做一个纯粹的科技工作者,勇闯科研‘无人区’,程开甲院士就是最好的榜样。”

  曹汛参与研制的“光场相机”,让国内影视制作有了高精度的三维拍摄技术;近十年他带领团队研制“光谱相机”,打造出了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的“火眼金睛”。专注计算摄像学,曹汛在自己钻研的领域研发了多款新型相机,他的梦想是为人们打开更广、更远、更清晰的视觉世界。

  “如今的青年人思路新奇又不乏勇气,站在已有的科研积淀上,大家都会思考国家存在哪些需求,科研有哪些空白点,敢于追求超越。”曹汛说,“我们要‘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强国梦”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智力支撑与辛勤付出。在江苏,众多高校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创新课程设置、科研创新,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国际视野培养等,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现在,如同曹汛一样的一批又一批青年在工作中,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两弹一星”精神,并持续赋予其新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在为国奋斗的传承接力中,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记者感言

  用坚守,换一个美好未来

  成长于动荡年代的程开甲,从十几岁时的热血少年,到白发苍苍的暮年,始终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科学报国”的理想付诸于国防事业中,为祖国铸盾。

  采访中,有这样一段影像资料,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晚年,程开甲在讲述一段亲身经历时,在镜头前掩面流泪。1949年的一天,在英国爱丁堡留学的程开甲看到了一部新闻电影,播放的内容是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擅自进入长江,阻止解放军过江,解放军开炮将“紫石英号”击伤。程开甲说,“我们当时看到真是高兴啊!”

  程开甲用数十年的坚守、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将个人的志向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事业之中,践行初心使命,接续奋斗。

  策划:任松筠 田梅 杜雪艳

  采写:胡安静

  视频:刘畅方达

  编辑:王瑶

  检校:韩涛

标签:
责编:王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