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奋进新征程,聚力谱写新篇章!专家学者解读党代会报告
2021/11/25 07:15  新华报业网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11月24日,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在南京隆重开幕。吴政隆同志代表中共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引起各方面普遍关注,本报约请省内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学习解读报告。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篇引领全省人民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好报告。

  在服务全国

  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争取更大主动

  □ 张二震

  省党代会特别指出,江苏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必须准确把握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一本质特征,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在服务全国大局中争取更大的发展主动。

  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是制造业大省,又是科教大省、开放大省,在国家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建设制造业强国进程中,地位十分重要,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报告提出,江苏要“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以江苏一域之发展为全域增光添彩”,这一定位体现江苏始终勇立时代潮头,敢于担当、奋勇争先的精神。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科教优势和先进制造业基础,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更多的“从0到1”的突破,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问题,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做到产业发展“自主可控”,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国大局。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稳固江苏国内循环重要地位、增强在国际循环中带动能力的重要基础。江苏产业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力强,是国内许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联结点,也是国际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在东亚区域供应链、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也有相当的影响力,有条件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

  江苏是开放大省,利用外资全国第一,对外贸易全国第二。我们要推进高水平开放,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揽,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加快建设开放强省。要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开发区为主要依托的高水平开放平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将江苏打造成为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

  (作者为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将改革创新作为

  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 蒋伏心

  要把党代会报告中描绘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离不开改革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苏始终走在全国改革创新的前列,在实践中为全国提供了江苏经验、江苏路径和江苏模式,改革创新为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我国向现代化强国发展的阶段,江苏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仍然要坚定不移将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江苏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制约的因素,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予以化解。

  首先,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政府管理体制、政策制定水平、行政执行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提高政治站位,转换政府职能,改进行政作风,提高人员素质。这就需要深化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新动能、形成新规范,提高政府效能。

  其次,高质量发展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流动、资源整合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的作用。在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后,江苏的产业和企业要在国内循环中起“龙头”作用,必须改革以总量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核产业和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控制力。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创新。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营造更科学合理的发展环境,更有效地保护各类主体的财产权利,促进各类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再次,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江苏的科技、教育和各类实体的能量,使江苏真正成为全国的创新高地,形成自立自强的现代经济体系。江苏要合理配置现有的科教资源,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存在“市场失灵”,要根据江苏的现有优势和超前需要,采用符合科研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方法,有选择地在特定领域、针对特定问题全力攻关。对于基于市场的创新领域,政府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提供共享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保护知识产权。

  最后,通过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形成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使江苏成为全国的人才高地。对于科技人才,要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考核评估、职称晋升、福利待遇,使其专心致志在各自领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要特别关注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以绿色发展绘就

  江苏现代化美丽图景

  □ 方世南

  省党代会报告深刻阐述绿色发展对于“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价值。绿色是美丽江苏建设最为靓丽的标识,是“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最为鲜明的底色,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最为基本的成色。

  “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蕴涵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群众在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为有力地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是江苏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的重要内容和重大历史任务。

  党代会报告全面总结五年来江苏绿色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江苏砥砺奋进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五年,也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五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整体提升,环境保护成为普遍自觉。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最好水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数量居全国前列,空气质量、水质量得到极大改进,长江大保护和太湖治理成效明显,“美丽江苏”图景正逐步呈现。报告将“六个显著提升”作为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其中就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提出构建起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创造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迈出关键步伐,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示范省份。

  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为有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未来五年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必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要以碳排放强度目标下降为中心,以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为主线,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节能减排、能源效率提高等方面工作,推动数字化、电气化、低碳化和市场化融合发展,倾力打造让生活更美好的美丽宜居城市,创建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田园乡村,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永续发展,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贡献江苏力量。

  (作者为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卓越学者特聘教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构建共同富裕的

  民生发展新格局

  □ 徐琴 樊佩佩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20期《求是》杂志上发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提出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省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成效,让人民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作为全国发展的先行区,“十三五”时期,江苏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民生支出占比提高到79%;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726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以内,低于全国水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31万元和2.42万元,均居全国前列。全省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8万元以上,“6+2”片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12个重点县区全部“摘帽”退出。补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江苏率先实现国家2020年脱贫目标。

  江苏肩负更高水平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现实模样的重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民生保障水平与新发展阶段相匹配,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显得尤为迫切。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必须坚持稳定和扩大就业优先,加快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一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来促使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提供更多的高薪就业岗位,进而促使“白领”与高级“蓝领”队伍不断壮大。在经济发展中,“去产能”应当以取得产业升级效果为追求目标,巩固第二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有效地优化产业结构,以此奠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基础、就业基础与收入增长基础。

  二是通过教育深化和均等化,稳定和扩大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充分就业。要使新一代劳动者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并能够不断更新技能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地参与劳动力市场。要进一步提高居民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对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引导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技艺型劳动者转变。要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就业创业,支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建筑环卫、文体旅游、娱乐会展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精准扶助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持续培育新兴中等收入群体,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有助于尽快把已脱贫的农村人口提升到中等收入行列。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在城镇常住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通过提高老年群体的劳动参与率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水平和均等程度,满足他们对医疗、康养和照护的需求,最大程度保障老年人享有中等收入水平的生活。

  (作者分别为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

  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

  美好前景

  □ 徐志明

  党代会报告对“三农”问题给予高度关注,新提法亮点纷呈。“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报告描绘农业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令广大“三农”工作者和农民朋友备受鼓舞。

  党代会报告提出“着力创造一批‘苏’字号农业品牌”。农业品牌建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品牌兴,则产业旺。农产品品牌的成败,关系着乡村振兴和江苏农业的全球竞争力,关系着江苏农业的现在和未来,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光荣与梦想。江苏农林牧渔业品种资源丰富,具有进行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优良基础,但目前一些企业和农户的品牌意识还不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还不多。今后,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同向发力,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把品牌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党代会报告提出“努力让农民和市民不再有明显身份界限,让城乡生活不再有品质明显落差”。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全国城乡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发展差距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更表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城乡生活不再有品质明显落差,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江苏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有条件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应加快农村资源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大城市资源要素下乡的政策扶持力度,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以此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党代会报告提出“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要求农民收入年均增速达到7.2%以上。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它体现省委省政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强大决心,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强烈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但农民收入增长也面临着农业效益有待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农民就业困难等问题。应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现代农业产业增收潜力,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本市场,建设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深入实施农民持股计划,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分配制度,适当提高股份合作社分红比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作者为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锻造适应现代化建设的

  干部人才队伍

  □ 张加华

  党代会的报告特别将“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重要一部分单独部署安排,充分体现了我省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重视。

  党的领导是江苏迈进新征程、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实现新目标、开创新局面的根本保证,报告提到“确保党始终成为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更好担负起履行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的时代重任”,为新征程上的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明确行动指引。

  过去五年,江苏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就在于我们有数以百万潜心钻研、勇攀高峰的科技人才,有数以千万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和广大爱国奉献、拼搏奋进的企业家,有爱岗敬业、勤劳智慧的全体劳动者和信念如磐、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这是我们履行光荣使命、谱写新的篇章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现在我们已经步入“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更加需要不断提升干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因此,报告特别把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并提出深化完善“三项机制”,为担当者担当,对负责者负责,将有力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干事创业,真正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报告还提出,要加快构建满足江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人才发展体系,充分体现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这一定能引导鼓励各类人才深怀爱党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积极投身到江苏现代化建设大潮中。

  (作者为省党代表,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统筹 孙巡 方思伟 林元沁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