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开新局 | 淮安:用奋斗作答, 建设好周总理家乡
2021/01/09 09:23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行政快车”利企便民;抓好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好中国水工科技馆“国际牌”,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地处江苏“美丽中轴”“绿心地带”的淮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用实干创造、用奋斗作答,充分展现建设好周总理家乡的“象征意义”。

  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说,淮安将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区位空间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衔接起来、与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融合起来,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淮安实际的现代化之路。

图片 陈光晰 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张莎沙

  “优”无止境,改善行政服务驶入“快车道”

  “过去申报一个项目要经过发改委、环保、消防等多个部门审批,没一个星期下不来,现在当天来当天办好。”在淮安市台商台胞服务中心,记者遇到为公司办理营业执照的台湾全稳生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办秘书李心乔。

  淮安市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刚运行3个月,是大陆设区市首家“一站即成”的台商台胞服务中心。中心工作人员孙宗平说,在推动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淮安始终坚持打造“101%服务”品牌,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将进一步拓宽绿色通道、提升服务层次,满足台商台胞医、学、住、行、娱等多元化生活需求。

  在台商台胞服务中心隔壁,是淮安市财政奖补集成服务中心。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记者在办事窗口登录淮安市政府网上办事大厅,点击进入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近600个财政奖补事项、各类政策解析、申报指南等清晰呈现。过去需要跑多个部门、填多张表格、等待数月才能获批的奖补资金,如今只需到一个窗口、填一张表格就能完成,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020年以来,淮安针对财政奖补“政策散、流程繁、办理慢、兑现难”等共性问题,探索启动全国首个设区市全市域、全事项、全流程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目前,市本级奖补事项办理环节已平均精简45%、时限平均压缩60%、材料平均减少24%。淮安市行政审批局审改处处长傅宁说,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使财政资金直达基层,快速惠及市场主体。截至目前,淮安市已累计上线588个财政奖补业务项,受理各类业务5699件,涉及奖补资金3.1亿元,办结1843件,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98亿元,惠及3900多户企业。

  新型社区里,农民过上“向往的生活”

图片 陈光晰 摄

  一边是整齐的小楼,一边是划成一块一块的菜地,走进金湖县吕良镇湖畔旺屯新型农村社区,道路平坦宽敞、绿草如茵,家家户户挂起了大红灯笼,欢乐祥和。便民服务中心、电影院、超市、理发店、篮球场、健身广场……各式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为屯里的幸福生活“加码”。

  “就在家门口的蹦床厂上班,工作不累,还能照顾到家里,真好!”说起现在的生活,60岁的本村人万翠梅连说“舒心”。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老百姓最朴实的心愿,也是推进农房改善工作的根本立足点。作为金湖县农房改善工作市级示范项目,湖畔旺屯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产业质态与富民效应同步升级。“我们从‘农房+产业’角度出发,依托沿淮金线高效农业示范带,发展现代农业企业6家,提升建设5000亩观光农业区、1000亩高效渔业区。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体育器材加工、服装玩具生产等企业,目前吸纳就业600多人,人均年增收超过3万元。”旺屯中心村党委书记唐利宝说。

  位于村口的江苏硕达体育器材有限公司,流水线上工人们正麻利地将产品装盒打包,一台台叉车满载货品,开向厂门口的集装箱货车,准备往上海发货。包装工沈为华是旺屯村民,也是工厂的第一批工人,他说,“现在每天上班走5分钟就到,不仅方便照顾孩子,每个月还能挣三千多元工资。”“我们目前共有90多名工人,其中70%都是旺屯村民。”硕达公司总经理曹信欣说,受疫情影响去年以来家用蹦床市场需求量快速攀升,“今年准备扩大规模,再吸纳50名村民就业。”

  建项目、强配套,近年来淮安将农房改善作为大事要事来抓,在搬得出、稳得住的基础上,聚力聚焦能致富、生活好。2020年和2021年,共计划实施农房改善项目212个,让5万户农民口袋“鼓起来”、生活起居“潮起来”、幸福指数“燃起来”。

  留住运河记忆,描绘“运河之都”文化蓝图

  运河三千里,最忆是淮安。“运河之都”淮安,聚焦“千秋淮扬”文化高地,高定位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

  在风景旖旎的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有一座清江浦记忆馆。走进记忆馆中央的仿古船头,恍如穿梭回明清两朝时的清江浦:两岸商铺鳞次栉比、人头攒动……

  运河载动了漕运,也载动了沿岸城市的千年繁华。淮安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规划建设处处长夏家茂说,作为“运河之都”,近年来淮安持续推进漕运文化展示区、河工文化集成区、生态文旅体验区、运河保护示范区建设,描画“天下运河看淮安”的壮丽图景。中国漕运城、河下古镇历史街区、清江浦1415街区、蒋坝河工风情特色小镇等项目陆续从蓝图走入现实,昔日的“运河之都”正焕发出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水工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明清两朝有200多位治河官员驻节淮安。2020年5月,为深入挖掘淮安丰富的水利遗存,更好地呈现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水利工程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历程,淮安正式启动中国水工科技馆规划建设,一期为板闸遗址公园、二期为中国水工科技馆本体、三期为大运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总投资约40亿元。目前一期已进场施工,二期、三期正在深化设计,第一批文物征集已完成。不久的将来,一座展示中国水工历史、水工科技,具有“世界一流、传世之作”品质的标志性展馆,将在淮安大运河畔展现在世人面前。

  建设“绿色高地、枢纽新城”,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淮安力量

  ——访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莎沙 蔡志明

  通讯员 唐传奇

  淮安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淮安的嘱托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倾力建设“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再上台阶,区域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质,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淮安力量。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后,淮安如何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

  蔡丽新:淮安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动员全市上下锐意进取、创新实干,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努力交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淮安答卷。

  一是聚焦高质量发展当表率,加快构筑“四个淮安”工作布局。统筹做好打基础与立长远、扬优势与补短板各项工作,当好江苏高质量发展“特长生”。以“创新淮安”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培育壮大“333”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开放淮安”建设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建设中国(淮安)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提升宁淮、淮昆等共建园区建设水平,主动参与东亚循环,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彰显淮安作为。以“美丽淮安”建设提升城市魅力,深入实施“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游战略,展现清新、自然、疏朗的城市气质。以“幸福淮安”建设提升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做示范,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淮安地处江苏“美丽中轴”“绿心地带”,我们要全力打造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绿色高地”,真正使绿色成为淮安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最大优势。淮安是长三角北部中心城市,具有和合南北、连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我们将全力发展枢纽经济,打造名副其实的“枢纽新城”。

  三是聚焦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积极探索特色现代化形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打造特色,重点培育一批区域性、地标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创造经验,着力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大现代高效农业,持续扩大“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锻造品牌,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网格、经济服务管理网格、基层党建网络“三网融合”,不断探索市域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记者:近年来淮安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方面有哪些具体成果?下一步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

  蔡丽新:淮安是“运河之都”,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先导段、示范段、样本段”和“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统筹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文化传承、资源利用,在全省率先成立大运河办,制定实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设立大运河旅游发展基金,中国水工科技馆、板闸遗址公园、里运河文化长廊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目标,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打造生态保护示范样本。把“清净运河水”作为首要任务,构建“蓝绿交织、水陆并行、古今辉映”的滨河生态空间,彰显大运河淮安段的生态价值。二是形成文化传承标志成果。打好中国水工科技馆“国际牌”,推动板闸遗址公园等一批文化项目和马头、河下、蒋坝等一批特色镇建设。三是打响文旅融合特色品牌。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旅融合精品线路,积极申创国际湿地城市、美食之都,让“看河看湖看湿地,品虾品蟹品美食”成为风尚。四是建设现代航运交通枢纽。重点推进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淮安船闸至九龙湖公园航运先导示范段等项目建设,将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打造成为集智慧航运、文化旅游、滨河运动等于一体的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

  记者:淮安近年来在深化“放管服”上进行了很多改革,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特别的措施?

  蔡丽新:淮安成立全省唯一的市委营商环境优化办公室,开展经济网格化服务管理、市级财政涉企奖补集成服务、“证照分离”等一系列重点改革,搭建“党政亲商会”平台,实体化运作“一站即成”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创新全市域“媒体+政务+服务”模式,推动600多项政务服务接入融媒体平台,政务环境指标位列全省区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估第一位。在全省率先实现商标注册便利化智能终端系统县区全覆盖,打造“透明食安”升级版,达到营商环境省评最优值100%标准。在全国首推“惠台企9条”,出台“金融扶企10条”“支持服务科技型企业11条”等政策套餐,有效提升服务企业的及时性、精准性。

  扬长避短,打“特色牌”

  蒋伏心

  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成为国家新发展格局中的亮点、成为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的“特长生”、焕发“运河之都”的时代风采,淮安的人民在思考,淮安的领导在谋划。

  区域发展,实业为先。在经济发展中,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质量。淮安市以这个问题为突破口,以现代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我们感叹于淮安提出的为台商“101%服务”,由此很好地处理了政府工作量与质的关系,政府工作不仅要完成规范的任务,而且体现出差异性、创新性与亲和性。

  区域发展,民生为本。“过上好日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朴素要求,而使之实现则是政府的责任。让农民口袋“鼓起来”是“过上好日子”的基础。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使广大农民就近就业,是防止农村地区“空心化”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淮安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区域发展,文化为魂。古老的运河见证了淮安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淮安需要做到的,不仅是从实体文化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还要对运河文化进行发掘和张扬,使之成为淮安的独特发展资源,要让运河文化成为淮安今后发展的动力之源,将运河精神融入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勇当建设总理家乡的奋斗者

  史修松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淮安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总理家乡建设好。

  一是加快枢纽城市建设。抓住数条高速铁路贯穿全境的机遇,进一步彰显淮安区域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二是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新时期,淮安要争做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把农村建设成现代化美丽乡村。三是建设运河特色之都。大运河是流动的中华文化,承载了沿岸城市的千年繁华。淮安是大运河上的一颗明珠,是真正的“运河之都”,要聚焦“千秋淮扬”文化,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书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惟有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做建设总理家乡的最美奋斗者。

  (作者为苏北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