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看两会|让“生态美”与“经济强”共荣共生——访南京大学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黄贤金
2021/03/08 20:39  交汇点新闻  杨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一再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此,记者专访了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黄贤金。

  记者: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绿色发展该从哪些方面着力?

  黄贤金:绿色发展突破了以往的发展思维,旨在探索构建人类社会有限发展、自然生态科学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价值体系。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与再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定力与机制创新,是“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推动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就是要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管制要求,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为此,需要甄别不同类型脆弱性空间的生态特征,按照自然修复为主的要求,推行海洋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耕地休耕轮作制度;科学、全面规划国家公园布局,包括拓展海洋空间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建设;探索建立海洋、森林、草原、湿地等各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增强原居民的生态福祉效应。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型,核心在于构建格局合理、节约集约、产业高效的高质量经济发展体系。为此,要以优势区域为重点,针对不同优势区域空间的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约束,探索差别化的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格局;要以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为抓手,推进资源总量管理、效率控制、污染应对为内涵的最严格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制度;要探索全面构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市场,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水权、碳排放权等产权交易体系建设。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定力和机制创新,关键在于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管控土壤污染风险。主要是:坚持抓源头、重协同,注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防治的综合施策;坚持企业合理权益保障与污染治理相结合,通过企业用地、排污、用水等权益市场化,探索空间纠错、企业纠错、行业纠错的柔性治理新机制;坚持打造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疗废物等处置设施和监测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健全环境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记者:江苏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十四五”时期应如何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黄贤金: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是中国彰显生态文明建设自信的庄严宣示。去年底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我省明确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根据《2019年江苏省低碳发展报告》,2019年我省碳排放强度比2018年下降6.0%,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全省“十三五”碳强度目标。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江苏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化石能源占比高于全国,减碳压力巨大。“十四五”期间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转型带达峰。积极推动全省碳核查,率先探索通过碳排放总量控制替代能源总量控制,并探索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引导、带动企业、行业转型升级;二是技术促达峰。积极开展生产技术减排、捕获技术减排、能源替代减排等方式,推进火电、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排放企业的全面减排;三是碳汇助达峰。通过面源污染、海洋污染治理,提升水源以及海洋系统碳汇能力。通过生态修复,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通过控制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保护碳汇空间,中和碳排放,为2060年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如何综合整治、重构国土新空间,构建高品质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

  黄贤金:有数据显示,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0.3%的生产总值。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也是建设用地效率较高的省份,但这也是以全国省份中最高的土地开发度为基础的。随着中央以及我省对耕地非农化、粮田非粮化问题应对的重视,综合整治、重构国土新格局,业已成为推进绿色发展、美丽江苏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要通过重点区域整治,协调好治污、添绿、留白空间功能。包括:开展棕地调查、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并协调好开发保护和战略留白;二要通过全域国土整治,统筹好城镇、乡村、海洋空间格局。包括:积极开展城市更新,激活低效空间生产;创新市场机制,盘活农村空间价值;注重海岸带生态修复,美化海洋生态环境空间。三要通过关键样带整治,处理好沿水、沿线、环湖空间关系。包括:修复江、何、湖生态带;建设沿公路、铁路等生态走廊;优化环湖生态空间,协调建设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相互关系,不断改善湖泊生态环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丽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