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幅作品被选进大展,她把瞬间光影定格为新中国历史的断面
2021/07/14 21:53  新华报业网  

  7月14日,“百年征程、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上出现了一幕鲜见的风景。一位头发花白、健朗矍铄的老人,流连穿梭于浩瀚的“历史长廊”,时时端起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眼前的一幕幕,而簇拥在她身旁的年轻记者们,则用目光和镜头紧紧追随着她。

  眼前的这位老人是我国著名摄影家、新中国第一代女摄影记者晓庄,一生坚持以“在场”的姿态,记录时代、留存历史。本次展览约选用了三十余幅晓庄拍摄的照片,这些从她一生的光影长河中撷取的珍贵片段,连缀成了历史的册页——

  1953年,南京人民欢送入伍青年赴朝参战

  “这幅照片,是1953年我在江南汽车公司拍摄的。”在《南京人民欢送入伍青年赴朝参战》前,晓庄准确地说出了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照片里,一辆雄赳赳气昂昂的卡车上,站满了即将赴朝作战的青年,一面写有“欢送光荣赴朝同志”的横幅被高高地举过头顶。卡车两侧,欢送的人群夹道而立,人们脸上没有悲戚,反而洋溢着笑容,透着一股勇敢迎向斗争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这张照片被悬挂在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的肖像旁,而照片中那些坚毅乐观的赴朝青年,仅仅是当年应征入伍的178095名江苏儿女中的一小部分。

  1954年,南京某街道干部调解夫妻矛盾

  优秀的摄影家往往能捕捉到昭示时代转变的“青萍之末”,再将那些将富于转折意义的瞬间光影定格为历史的断面。一幅由晓庄拍摄于1954年的照片,表面上看,不过反映了街道调解夫妻矛盾的“鸡毛蒜皮”,实则以生动真实的生活场景,揭示了新《婚姻法》和新婚姻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新风。“桌子左边坐的是街道工作人员,右边坐的是一对夫妻,两口子闹矛盾的原因是男方霸道,不尊重老婆。那时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很多人脑袋里装的还是封建旧思想,把女人当成商品看待,女人在家里没有地位可言。”作为一位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女性职业摄影家,晓庄说起这段历史时格外动情。照片里,街道办公室墙壁上张贴的新《婚姻法》宣传画,以生动俚俗的漫画形式进行宣讲,让今天的观众们觉得很是新鲜。晓庄哈哈一笑:“那时候识字率还不高,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容易让老百姓看懂。”

  1953年,三河闸竣工放水

  1953年,三河闸竣工放水;195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宣传车开进南京大学;1955年,南京机床厂试制成功全国第一台自动机床;1956年,鼓楼区摊贩申请合作化……一幅幅黑白照片,以精致的构图、“稳准狠”的抓拍,定格了共和国年轻时的模样。“不行,有的照片拍得还不够好,光影还不到位。”晓庄苛刻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直到走到两张反映新中国儿童幸福生活的照片前,她才停下来,对记者们打开了话匣子。

  1957年5月7日,南京市淮海幼儿园老师为儿童剪指甲

  1958年南京儿童医院护士为小朋友注射疫苗

  1953年起,江苏开展规模空前的爱国卫生运动,晓庄于1957年5月7日拍下的南京市淮海幼儿园老师为儿童剪指甲的画面,和1958年南京儿童医院护士为小朋友注射疫苗的照片,反映的正是这场运动。照片里,孩子们胖乎乎的小脸儿,在面对打针、剪指甲时流露出既忐忑又故作淡定的神情,可谓自带“萌点”,在展览上圈粉无数。“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特意研制出既能消灭疾病、又让儿童爱吃的糖丸疫苗,可以说煞费苦心。当时医院护士给儿童打疫苗时,旁边还专门有人在讲故事,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晓庄回忆道。看来,照片里“圆脸萌妹”不哭不闹的“岁月静好”背后,是一个国家对“花朵”的精心呵护,和新中国儿童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华日报摄影记者,是晓庄的众多头衔中尤为她珍视的身份。在没有互联网、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里,新闻往往靠记者从现场“人肉”背回。站在晓庄于1958年拍摄的《徐州青山泉煤矿推广水力采煤技术》一图前,年轻记者们盯着照片中黑黢黢的矿井,转头疑惑地问:真是您在矿下拍的吗?“当然,我1953年就下煤矿了。每次下去,能不能活着上来,都是个未知数。”晓庄的语气变得慷慨,“我当时就想,矿工能下井,我也能下,要干好新闻记者这一行,也要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其实,对晓庄那一代记者来说,他们不光要下煤矿,还经常借宿在农民家里,走泥泞土路,不时吃发霉馒头,全然没有光鲜,更来不得半点娇气。好在这样的情形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历史。

  1984年,常熟碧溪镇妇女在家中绣花边

  1984年,常熟碧溪镇的一户小院中,两位女性一边绣着花边,一边随意地聊天,一辆“二八大杠”阔气地摆放在画面最显眼处,一条不经意入镜的小狗,更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这幅集中体现了晓庄“为新闻增添美感”的摄影观的照片,被扩印成巨幅尺寸展出,旁边是一张同年2月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版面图,以头条位置刊登了关于“碧溪之路”的报道。“碧溪之路,通过‘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同富裕’的灵活产业模式,实现了乡镇企业的繁荣发展。”晓庄说,“从那时起,大街上开始有修鞋的、做各种小买卖的,从前下基层时只能吃到发霉馒头的日子终于过去了——让四万万同胞先把饭吃饱,是改革的第一步。”

  今年88岁的晓庄,记忆力惊人。她与共和国一同走过的那段历史,如浸泡在显影液里的底片,随着时光的冲洗而愈发清晰。年轻记者们一边听她絮絮讲着,一边感叹:如果没有这样一位把记录时代作为天职的摄影家的孜孜坚守,和退而不休、不避繁琐的扫描整理,这些珍贵的照片或将随着历史而消逝,今天的人们也无从溯流而上、鉴往知今了。

  “晓庄老师,谢谢您拍了这么多经典作品!”新闻界“后浪”们向前辈献上敬意。晓庄却说,她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能力多么出众,是波澜壮阔的时代成就了她这一代人,和她相比,年轻一代新闻人有知识有文化,定能够更好地传播党的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我有个优点:一拿起照相机,我就天不怕地不怕了。”晓庄的一番豪言壮语激起了大家的笑声。天不怕地不怕,并不是骄傲自满,而恰恰是对手中相机的尊重、对历史和生活的敬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文 陈俨/摄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