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昆山“智造”赋能“制造” 破解用工难题、让产能恢复更快
2020/03/24 18:46  昆山日报  

  图片由昆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复工复产之初,艾利(中国)有限公司在人员到岗率46%的条件下达到80%的产能;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人员到岗率不足60%,产能已恢复86%……这些企业缘何能够穿越疫情的阴霾,跑出复工复产的“加速度”?他们通过“智造”赋能,运用科技力量,推进生产、防疫两手抓,特别是面对“用工难”等问题,“智造”更成了企业快速恢复产能的利器。

  跳开“返岗率”“机器换人”破解用工难题

  走进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SMT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以及正在忙碌的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工作正在由机器和控制系统自动完成,在完美契合防疫需求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得到提升。

  “企业复工复产初期,部分工人很难及时到岗。但是因为前期的工业互联网改造,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工人服务于机器,所以对工人的依赖并不像之前那么强。”立讯精密副总经理王涛告诉记者,在不少企业陷入“用工荒”困境之时,立讯精密跳开“返岗率”,直指“达产率”——人员到岗率不足60%情况下,产能已恢复86%。

  “企业发展智能制造,一方面能够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联通研发、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等环节,让企业更敏捷;另一方面运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破除招工难问题。”王涛说,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打乱了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但他们依然对今年的发展很有信心。

  在昆山,有很多与立讯精密相似的企业。艾利(中国)有限公司在人员到岗率46%的条件下达到了80%的产能;昆山鸿嘉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员到岗率36%,产能已恢复65%。其共同之处是,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智能车间对于人员的依赖性有所降低。2019年数据表明,我市智能车间人均产出104.7万元/人,明显高于一般工业企业。

  增强“免疫力”“技改提升”让产能恢复更快

  “比起传统的生产模式,智能制造给生产带来最直观的改变是自动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更为凸显,企业的自动化率从2017年的81%提升至去年的96%。”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运营副总经理刘统权介绍,得益于自动化改造和提升,企业产能恢复率已经超过90%。

  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在智能制造的创新、转型路上。他们进行智能化改造的初衷不尽相同,或为扩大产能,或为降低成本,或为提高良品率,但在此次疫情中表现出了相似的“免疫力”。比如,友达光电充分应用5G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将分布广泛、零散的人、机器和设备全部连接起来,带来生产、管理、排污等三个方面的优化。

  技改提升,为企业带来从内到外的变化,产能恢复更快。3月初,综合分析我市76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其平均到岗率为75.6%,平均产能恢复率为85.4%,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纬视晶光电(昆山)有限公司产能已恢复100%,另有10家企业产能恢复率达90%。

  由此可见,提前加快智能化改造的企业实现了“逆势突围”。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昆山将通过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提升工程,着力发挥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加大昆山智能制造产业链建设力度,通过产业链补强、价值链推广应用等模式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发展。

  抢占“制高点”“智能制造”打开转型新空间

  一批先行先试智能化改造的企业,成为“昆山智造”的中坚力量。“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其实,我市早在2016年就提出加快打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以制造业立身的昆山经过多年积蕴,形成了制造业全产业链的聚集优势,而传统制造业对技术革新的庞大市场需求,也成为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迅速成长的关键要素。”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对昆山了解至深,他同时指出,激发中小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的积极性,是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昆山有良好基础。目前,我市智能制造入库管理企业总数505家。去年,全市智能制造产业主营业务销售额578.9亿元,同比增长23.2%,已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谁能抢先一步恢复生产,谁就有希望抢下更多的订单;谁能抢先一步转换思路,谁就有希望在发展中获得更多机遇。”谭建荣如是说。

  困则思变,变则通达。近三年,我市实施智能化改造重大项目超600个,总投资超300亿元。其中,“沪光汽车”获得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示范项目,“佰奥机器人”“华恒焊接”入选工信部工业机器人规范条件企业,“友达光电”“新莱洁净”获批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智能制造”为企业打开了转型新空间。

  “全市13家重点龙头企业中,仍有企业还没有申报获评智能车间,智能化改造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鼓励企业加大智能化设备和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提升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管理水平,持续推动昆山从“制造”迈向“智造”。(记者 史赛 李传玉 张田)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